《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4:50:14

前度何曾识道场,重过犹及展重阳。

新图壁挂枫千树,古字天惊雁一行。

石洞人酣霞外酒,丹房花拒夜来霜。

鍊师莫笑粗官俗,十七年前侍玉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二
作者: 王苏 〔清代〕

前度何曾识道场,重过犹及展重阳。
新图壁挂枫千树,古字天惊雁一行。
石洞人酣霞外酒,丹房花拒夜来霜。
鍊师莫笑粗官俗,十七年前侍玉皇。

白话文翻译:

前次我何曾到过这道场,今天再来仍然是重阳佳节。
新画的墙壁上挂满了枫树的千姿百态,古老的字迹在天边惊起了一行大雁。
在石洞中,醉酒的人在霞光之外畅饮,丹房里的花被夜霜拒绝。
炼丹师请不要笑我粗俗的官场习气,十七年前我曾是侍奉玉皇的侍者。

注释:

  • 道场:指修道的地方,通常与宗教或道教有关。
  •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一个传统节日。
  • 图壁:墙壁上的图画。
  • 枫千树:形容秋天枫树的美丽景象。
  • 天惊雁一行:天际飞过一行大雁,象征秋天的到来。
  • 石洞:山中的洞穴,常用于修道者的隐居。
  • 丹房:炼丹的房间,修道者炼丹的地方。
  • 粗官俗:指世俗的官场生活。
  • 玉皇:道教中最高的神祇,玉皇大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苏,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山水诗和抒情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后,作者在过大伾山时感悟到的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悟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反思。开头两句,作者回忆起曾经来过这道场,重阳节的重游让他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新图和古字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人世的无常,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与修道者的生活作对比,表达了自我反思的态度。醉酒的石洞人和拒霜的丹房花,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享受生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句“炼师莫笑粗官俗”,更是道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追求与挣扎。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时光、生活以及内心追求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前度何曾识道场:前次来这里,我还不曾认识这道场。
    2. 重过犹及展重阳:今天再来,依然是重阳节。
    3. 新图壁挂枫千树:新画的墙上挂满了千姿百态的枫树。
    4. 古字天惊雁一行:古老的字迹惊起了天边飞来的一行大雁。
    5. 石洞人酣霞外酒:在石洞中,醉酒的人在霞光之外畅饮。
    6. 丹房花拒夜来霜:丹房里的花被夜霜拒绝,显得格外凄凉。
    7. 鍊师莫笑粗官俗:炼丹师,请不要嘲笑我粗俗的官场生活。
    8. 十七年前侍玉皇:十七年前我曾是侍奉玉皇大帝的侍者。
  • 修辞手法

    • 对比:新图与古字的对比,表现时间的流逝与人世的变迁。
    • 比喻:将美好的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境。
    • 拟人:通过“花拒夜来霜”赋予花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枫树: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轮回。
  • 大雁:代表着迁徙与离别,暗示时间的流逝。
  • 石洞:隐喻修道者的清静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丹房:象征着追求理想与精神世界的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炼师”是指什么?

    • A. 道士
    • B. 官员
    • C. 诗人
    • D. 商人
  3. 诗人对世俗官场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嘲讽
    • C. 无所谓
    • D. 追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比较王苏的《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二》与李白的《庐山谣》,可以发现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苏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哲理,李白则体现了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