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夏月苦雨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5:45:27

莲华寺外起风漪,腹疾愁霖促鬓丝。

卧佛与人分榻冷,湿云如我入山迟。

平芜上屋开帘见,饥雀寻巢隔树知。

话雨不禁危坐久,药炉火熟已多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莲华寺外起风漪,腹疾愁霖促鬓丝。
卧佛与人分榻冷,湿云如我入山迟。
平芜上屋开帘见,饥雀寻巢隔树知。
话雨不禁危坐久,药炉火熟已多时。

白话文翻译:

在莲华寺外,微风荡漾,水波轻轻起伏;我因内疾而忧愁,愁苦的雨水使我鬓发斑白。
卧佛与我同床,却感到冷寂;阴湿的云层像我一样,迟迟未能入山。
看见平坦的田野上屋子开窗,饥饿的小雀鸟在树木间寻找巢穴。
聊起雨水,却又不由得长时间坐立不安,药炉的火已经烧得很旺。

注释:

  • 莲华寺: 一座佛教寺庙,象征宁静和安详。
  • 风漪: 风吹起水面的涟漪。
  • 腹疾: 形容诗人身体不适。
  • 促鬓丝: 指因忧愁而使鬓发变白。
  • 卧佛: 佛教中安放佛像的地方,这里引申为安静的环境。
  • 平芜: 平坦的田野,象征着生活的平淡。
  • 饥雀: 饥饿的小鸟,暗示生活的艰辛。
  • 药炉火熟: 药炉的火已经烧得很旺,暗示等待药效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苏(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困境,文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辛酉年夏月,诗人或因生病而反映出内心的焦虑与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辛酉夏月苦雨 其一》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人在莲华寺外的场景中,借助微风和水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便以“莲华寺外”引入,暗示了诗人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但随即转入“腹疾愁霖”,展现了诗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扰。这里的“愁霖”不仅是对雨水的描述,更是对内心忧虑的隐喻。

诗人在表达自身痛苦的同时,借助自然景象如“湿云”与“饥雀”,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反映出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尤其是“饥雀寻巢隔树知”,通过小雀的饥饿和寻找巢穴的情景,暗示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感受,诗人在“药炉火熟已多时”的结尾,再次强调了对健康与生活的渴望,显示了人在逆境中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莲华寺外起风漪: 描写风起水面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腹疾愁霖促鬓丝: 表达因身体不适而带来的忧愁,体现诗人的个人痛苦。
  3. 卧佛与人分榻冷: 寺庙的环境虽然安静,但诗人感到孤独和寒冷。
  4. 湿云如我入山迟: 诗人感到自己如同湿云,无法追求宁静与安详。
  5. 平芜上屋开帘见: 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反映诗人的观察与思考。
  6. 饥雀寻巢隔树知: 小鸟的饥饿暗示生活的艰辛,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
  7. 话雨不禁危坐久: 长时间的焦虑与思考,让诗人无所适从。
  8. 药炉火熟已多时: 体现了对健康的渴望,暗示长时间的等待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湿云”比作自己,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 拟人: 饥雀“知”巢,赋予小鸟以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坚韧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华寺: 象征宁静、庇护。
  • 风漪: 自然的宁静与变化。
  • 腹疾: 身体的痛苦与内心的焦虑。
  • 卧佛: 安静的环境与孤独感。
  • 饥雀: 生活的艰辛,生存的竞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莲华寺”象征什么? A. 喧闹
    B. 宁静
    C. 竞争
    D. 痛苦

  2. “腹疾愁霖”中的“愁霖”是指什么? A. 雨水
    B. 内心的忧愁
    C. 身体的病痛
    D. 风的声音

  3. 诗人通过“饥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对生活的厌倦
    C. 对生活艰辛的感受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王苏的《辛酉夏月苦雨 其一》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王苏更侧重于个人的身体与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关注与忧虑。两首诗都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但表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