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4:5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一
作者: 王苏 〔清代〕
杰阁风声响海潮,不胜寒处近层霄。
云邀暮色归山寺,虹挟秋光落野桥。
仄径无人支卧柏,清泉终古浸单椒。
自怜蒲柳凋零易,济胜常扶瘦沈腰。
白话文翻译
在高阁上听着海潮的风声,寒意逼人,仿佛要接近云霄。
云彩邀请着暮色归入山寺,彩虹挟着秋天的光辉落在野桥上。
小路上无人,只有柏树默默伫立,清泉自古流淌,浸润着孤独的椒树。
我自怜蒲柳容易凋零,而济胜却常常扶持那瘦弱的沈腰。
注释
- 杰阁:高耸的楼阁。
- 海潮:海浪的声音。
- 层霄:高空,指天空。
- 云邀:云彩像是在邀请。
- 暮色:傍晚的色彩,指黄昏时分。
- 虹:彩虹。
- 仄径:狭窄的小路。
- 支卧柏:形容柏树的孤独。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蒲柳:指蒲草和柳树,象征脆弱。
- 济胜:可能指帮助或扶持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苏,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晓,诗风多与自然景观结合,擅长描绘秋冬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之后,正值秋季,诗人游览大伾山,感受到秋天的寒意和孤寂,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感与对生命的感慨。开篇以“杰阁风声响海潮”引入,展现出高处的视野和海的浩瀚,接着则转向寒冷的深秋,暗示着生命的脆弱。诗中“云邀暮色归山寺”,表现出一种归隐的愿望,仿佛随着暮色的降临,世间的一切都在逐渐沉寂。
“虹挟秋光落野桥”,用彩虹和秋光的意象,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后半部分的“仄径无人支卧柏”,描绘了小路的孤独与宁静,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接受和反思。而“自怜蒲柳凋零易”,则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忧伤,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境的营造上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象,又有细腻的情感流露,显示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杰阁风声响海潮:描绘高阁上听海潮的声音,展现了开阔的视野与自然的壮美。
- 不胜寒处近层霄:表达了秋季的寒意,仿佛要直抵高空。
- 云邀暮色归山寺:云彩邀请黄昏,营造了宁静的归隐氛围。
- 虹挟秋光落野桥:彩虹带着秋天的光辉,落在乡野的桥上,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秋景。
- 仄径无人支卧柏:小路上无人,柏树默默伫立,暗示孤独。
- 清泉终古浸单椒:清泉自古流淌,浸润着孤独的椒树,表现了岁月的沉淀与静谧。
- 自怜蒲柳凋零易:自怜脆弱的蒲柳,暗示生命的脆弱。
- 济胜常扶瘦沈腰:表达对扶持者的感激,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云彩像是在邀请,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杰阁”与“海潮”,“云邀”与“虹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以及对孤独和归隐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伤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潮:象征浩瀚与无尽,暗示时间的流逝。
- 云:代表轻盈与自由,暗示对归隐的向往。
- 虹:象征美好与希望。
- 柏树:代表坚韧与孤独。
- 清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永恒。
- 蒲柳:代表脆弱易逝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苏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杰阁”指的是什么? A. 高楼
B. 大海
C. 山寺
D. 小路 -
“自怜蒲柳凋零易”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的美丽
B. 生命的脆弱
C. 友谊的珍贵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达了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但王苏的作品更侧重于孤独与脆弱的生命感受,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亲情的怀念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苏研究》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