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夏月苦雨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02:13

陶家屋角树扶疏,纸阁萧然一榻虚。

墙缺暂教浓绿护,漏痕都似硬黄书。

悬河喜听乡人语,掀淖重邀长者车。

舍北炊烟多未起,官贫敢叹食无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陶家屋角树扶疏,纸阁萧然一榻虚。
墙缺暂教浓绿护,漏痕都似硬黄书。
悬河喜听乡人语,掀淖重邀长者车。
舍北炊烟多未起,官贫敢叹食无鱼。

白话文翻译:

在陶家屋角,树木茂盛,纸做的小阁楼显得冷清,只有一张空榻。
墙壁破损,暂时用浓绿的植物遮掩,漏水的痕迹仿佛是写在硬纸上的黄字。
悬河边高兴地听着乡人闲聊,掀开泥淖,热情邀请长者的车子。
北屋的炊烟尚未升起,官府贫穷,怎敢叹息食物没有鱼呢?

注释:

  • 陶家:指陶姓家族,可能为诗人熟悉的地方。
  • 纸阁:用纸搭建的阁楼,象征脆弱和空虚。
  • 墙缺:墙壁的缺口,表达环境的破旧。
  • 漏痕:屋顶漏水留下的痕迹。
  • 悬河:悬挂的河流,或指河流的存在。
  • 乡人:乡村的人,代表当地的民众。
  • 长者车:指年长者的车,象征尊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苏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描写田园风光与民生疾苦,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夏季的苦雨时节,反映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中的感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辛酉夏月苦雨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了一个雨季乡村的宁静与艰辛。诗中以“陶家屋角”的树木开篇,展现出一种清幽的乡村景象,树木的丰盈与纸阁的萧然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空虚感。接着,诗人通过墙壁的缺口和漏水的痕迹,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中“悬河喜听乡人语”一句,表现出乡村人们之间的和谐与交流,尽管面临困境,但生活中仍有那份亲切与温暖。最后一句“官贫敢叹食无鱼”更是直白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困和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在描绘雨季的自然景象中,渗透着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陶家屋角树扶疏”:描绘了陶家角落的树木繁茂,给人以生机的感觉。
    2. “纸阁萧然一榻虚”:纸阁的冷清与空荡,暗示着居住者的孤独。
    3. “墙缺暂教浓绿护”:用浓绿植物暂时遮掩破损的墙壁,反映出生活的无奈与适应。
    4. “漏痕都似硬黄书”:漏水的痕迹像是书写在硬纸上的文字,象征着生活的痕迹与记忆。
    5. “悬河喜听乡人语”:悬河边的乡人交流,显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乡土情。
    6. “掀淖重邀长者车”:泥淖中热情邀请长者,展现了乡村人情味。
    7. “舍北炊烟多未起”:北屋的炊烟尚未升起,暗指生活的拮据。
    8. “官贫敢叹食无鱼”:表达了对官府贫困的无奈与哀叹。
  • 修辞手法

    • 对比:纸阁的冷清与树木的茂盛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环境的艰辛。
    • 比喻:漏痕比作“硬黄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生活的困境。
    • 拟人:悬河“喜听乡人语”,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表现了在困境中人们的坚韧与希望,体现出诗人对乡土的眷恋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树木: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
  • 纸阁:代表脆弱与孤独,反映出生活的艰辛。
  • 绿植:象征生机与希望,是对破损的遮掩。
  • 炊烟:象征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纸阁萧然一榻虚”中“萧然”意为: A. 热闹
    B. 凄凉
    C. 繁华
    D. 舒适

  2. 诗中提到的“长者车”指的是: A. 老人的车
    B. 官员的车
    C. 乡人的车
    D. 商人的车

  3. 诗歌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喜
    B. 失落
    C. 忧伤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争背景下的民生困苦。
  •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乡土情感。

诗词对比:

  • 王苏《辛酉夏月苦雨 其二》 vs. 杜甫《春望》: 两首诗均反映社会的困境与生活的艰辛,但王苏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与乡村生活来展现,而杜甫则是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王苏的诗句细腻,富有乡土气息,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具沉重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