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送荔裳入蜀,再用前韵》

时间: 2025-01-26 05:40:14

濯锦江头涛作缬。

万里蚕丛,重建相如节。

渝唱巴童浑未歇。

一帘晓映峨嵋雪。

红湿海棠歌正阕。

帽影鞭丝,点染三川绝。

散发瞿塘清欲彻。

半轮流送平羌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送荔裳入蜀
作者:曹贞吉
濯锦江头涛作缬。万里蚕丛,重建相如节。
渝唱巴童浑未歇。一帘晓映峨嵋雪。
红湿海棠歌正阕。帽影鞭丝,点染三川绝。
散发瞿塘清欲彻。半轮流送平羌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蜀地的美丽景色以及送别友人的情感。词的开头,江水像绣缎一样波澜起伏,远处的蚕丛仿佛在重建古代相如的节日。渝地的歌声依旧回荡,晨光照映下的峨嵋山如雪般洁白。红色的海棠花在雨中显得娇艳动人,歌声中传来帽影和鞭声,点缀着三川的景色。最后,清澈的瞿塘江水仿佛要流淌到尽头,半轮明月轻轻送走平羌的思念。

注释

  • 濯锦江:指的是江水清澈的样子,像锦缎一样美丽。
  • 相如节:指的是古代诗人司马相如的节日,寓意着文人雅士的聚会。
  • :指的是重庆,古称“巴”,是蜀地的一部分。
  • 巴童:指的是巴地的少年,代表当地的风俗文化。
  • 峨嵋: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常被描绘为秀丽的山景。
  • 瞿塘:指的是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流清澈。
  • 平羌月: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贞吉(1688年-1747年),字子云,号秋水,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独特,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蜀地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人情怀和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此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深厚的人情。开头用“濯锦江头涛作缬”描绘了江水的波动,生动形象。接着提到“万里蚕丛”,不仅体现出蜀地的丰饶,也暗示着文人对历史的追溯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而“重建相如节”则显示了词人对文人雅集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词的意境非常优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尤其是“散发瞿塘清欲彻”一句,不仅展现了水的清澈,也象征着词人心中那份清明的思念。最后一句“半轮流送平羌月”更是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月亮成为了思念的寄托,暗示着友人即使远离也能共赏明月,情谊永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濯锦江头涛作缬:江水像绣缎一样波动,生动描绘了江水的美丽。
  2. 万里蚕丛,重建相如节:远方的蚕丛与古代文人节日的重现,寄托了对文化的追忆。
  3. 渝唱巴童浑未歇:重庆的歌声依旧,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4. 一帘晓映峨嵋雪:晨光照映下的峨眉山如雪般洁白,展现了自然的美。
  5. 红湿海棠歌正阕:红海棠花在雨中显得娇艳动人,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景象。
  6. 散发瞿塘清欲彻:水流清澈,象征着心中清晰的思念。
  7. 半轮流送平羌月:月亮成为思念的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涛作缬”,用波涛比作绣缎,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自然景色与人情并重,营造出和谐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深情,情感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流动的时光,带走了离别的愁绪。
  • 海棠:代表了美丽与柔情,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寄托了离愁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曹贞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濯锦江头涛作缬”中的“涛”指的是:

    • A. 波涛
    • B. 风声
    • C. 雨声
    • D. 车声
  3. “红湿海棠歌正阕”中“阕”的意思是:

    • A. 结束
    • B. 开始
    • C. 中间
    • D. 继续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平乐·村居》——李叔同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诗词对比

  • 曹贞吉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景色描写,后者则更加侧重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收录多位清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详细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