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俳体十二首 其九》
时间: 2025-01-10 21:47: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行俳体十二首 其九
作者:钟惺 〔明代〕
土风何异竟陵城,水代平田网代耕。
放去翳凫偏认主,教成驯獭听呼名。
狂书鸟过沙留谱,呓语乌眠夜作声。
奴子入吴学细唾,侬音伧舌字全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这地方的风俗与竟陵城有什么不同呢?水田替代了平地,渔网替代了耕作。放走了翳凫(野鸭),反而认得主人,驯化的獭(水獺)也听得懂呼唤的名字。狂鸟飞过沙滩,留下了音谱;乌鸦在夜里呓语,发出低沉的声音。那些仆人进入吴地,学习细致的吐唾声,而我的口音却显得笨拙,字音发音全然不正。
注释
- 竟陵城: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风俗文化特征。
- 翳凫:翳,指遮蔽或放走,凫指野鸭。
- 驯獭:驯化的水獺,用于捕鱼。
- 狂书鸟:比喻自由飞翔的鸟,留下的音符。
- 呓语:梦话,指夜间无意识的说话。
- 奴子:指仆人或下人。
- 细唾:细致的吐唾声,形容口音或腔调的细腻。
- 侬音伧舌:侬指我,音伧舌指口音粗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钟惺(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景升,号静庐,号称“江行诗人”。他的诗主要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南方水乡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当地的风俗与自然景观,反映出对地方文化的深切观察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地方风俗、自然景观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以“土风何异竟陵城”发问,引入了地方文化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水田与耕作的替代,反映出水乡的生计方式的变化。此外,诗中提到的“放去翳凫偏认主”和“教成驯獭听呼名”,则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反映出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对家园的眷恋。
在结构上,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人际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对地方口音的无奈。这里的“奴子入吴学细唾”与“侬音伧舌字全生”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的困难。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土风何异竟陵城:质疑地方风俗与竟陵的不同之处,暗示一种对比。
- 水代平田网代耕:水乡的耕作方式转变,体现出对水域的依赖。
- 放去翳凫偏认主:放飞了野鸭,却能认得主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
- 教成驯獭听呼名:驯化的水獺能够理解主人的呼唤,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互动。
- 狂书鸟过沙留谱:自由的鸟儿飞过留下音符,象征自由与艺术的交融。
- 呓语乌眠夜作声:夜晚乌鸦的呓语,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 奴子入吴学细唾:仆人进入吴地学习细腻的口音,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 侬音伧舌字全生:表达自己口音的粗糙,显示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放去翳凫偏认主”和“教成驯獭听呼名”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狂书鸟”比喻自由、艺术的表达。
- 拟人:赋予动物以人的属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江南水乡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以及在文化交流中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展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风:象征地方文化、风俗。
- 水田:代表水乡的特征,反映出生计方式。
- 翳凫、驯獭: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家园的依恋。
- 狂书鸟、呓语乌:象征自由、幻想与生命的多样性。
- 奴子、侬音:体现人际关系与文化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竟陵城”代表哪个地方?
- A. 湖北
- B. 江苏
- C. 浙江
-
“奴子入吴学细唾”中,“细唾”指的是什么?
- A. 口音
- B. 吐唾声
- C. 细腻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翳凫”指的是什么动物?
- A. 野鸭
- B. 乌鸦
- C. 水獺
答案:
- A. 湖北
- B. 吐唾声
- A. 野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白居易的描写江南的诗作,表现出对水乡风光的赞美。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描绘了江边的夜景,体现了怀古情怀。
诗词对比:
- 钟惺的《江行俳体》系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多关注地方文化与生活方式,后者则更侧重于离愁别绪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对钟惺生平与创作背景的详细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收录了多位古代诗人的作品,包括相关诗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