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4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偷得浮生半日闲,
登高何必上龙山。
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
野石静排为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
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闲暇的时间里,享受自然风光和饮酒作乐的情景。他觉得人生短暂,难得有半日的闲暇,因此不必非要去龙山登高。尽管自己觉得对诗酒的兴趣依旧浓厚,但眼前的美丽秋色让他心情愉悦。坐在静谧的野石上,远处白云悠悠,像是寄托了他的思绪。诗人认为林间的亭子自有其幽雅的趣味,今天就应该痛痛快快地喝酒畅饮。
注释
- 偷得:偷得,意为“得来”或“获得”,这里指暂时得到的时间。
- 浮生:指短暂而虚幻的生命。
- 闲:指空闲、安闲。
- 龙山:一座著名的山,通常是登高望远的地方。
- 自嫌:自我嫌弃,这里指诗人对自己仍对诗酒的热爱有些不满。
- 无限秋光:无尽的秋天的光景。
- 解颜:使人愉悦,开颜欢笑。
- 野石静排为坐榻:意为自然中的石头静静地摆放,成了坐的地方。
- 白云深处寄柴关:形容远处的柴门被白云环绕,显得宁静悠远。
- 幽贞趣:幽静而贞洁的趣味。
- 醉始还:意为痛快地饮酒后再回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瞿士雅是清代诗人,字子云,号愚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色,常以闲适的态度反映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九日),在这一传统节日中,登高赏菊是习俗之一。诗人在这一天与友人聚会,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是一首描绘秋日登高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聚会时的悠闲情趣。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即点明了诗人获取短暂闲暇的珍贵,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接着反问“登高何必上龙山”,将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的美景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即便不登高,仍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在“自嫌诗酒犹多兴”中,诗人对自己热衷于饮酒作诗的自嘲,突显了自由放任的个性和对生活的享受。后面的“无限秋光为解颜”则让人感受到秋日的温暖阳光,仿佛一切忧虑都被驱散。
全诗最后以“今日应须醉始还”结束,暗示了诗人对这一刻的珍惜,体现出一种豁达和洒脱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偷得浮生半日闲:表达了诗人对短暂闲暇的珍惜。
- 登高何必上龙山:不拘泥于传统,强调随意与自由。
- 自嫌诗酒犹多兴:对自己热爱诗酒的自我调侃。
- 无限秋光为解颜:秋光美景使心情愉悦。
- 野石静排为坐榻:自然的石头成了坐的地方,体现宁静。
- 白云深处寄柴关:远方的柴门与云的结合,显得悠远。
- 林亭自有幽贞趣:自然的亭子有独特的趣味。
- 今日应须醉始还:享受这一刻,醉后再回去,表现放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云深处寄柴关”,形象地描绘了景色。
- 对仗:如“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和对自在生活态度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着成熟、丰收与生命的短暂。
- 白云:代表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 野石:象征着自然的朴素和闲适。
- 林亭:隐喻幽静与雅致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山”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传统的习俗
- C. 不必登高的心态
-
“偷得浮生半日闲”意指什么?
- A. 珍惜时间
- B. 忙碌生活
- C. 诗酒无趣
-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 A. 喜欢
- B. 自嘲
- C. 不在乎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瞿士雅的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是王维的诗更多体现出孤独与深邃的哲思,而瞿士雅的诗则更为洒脱与自在,展现了与友人欢聚的愉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