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暗烽烟暮,楼船几度过。
崃云吞落日,堤柳接长河。
孤鹤腾清汉,灵犀起白波。
何人仍缓带,倚棹听渔歌。
白话文翻译:
海面昏暗,烽火战烟在黄昏时分弥漫,楼船几次经过这片水域。崃山的云雾吞没了落日,堤岸的柳树与长河相连。孤独的鹤在清澈的汉水上翱翔,灵犀从水面腾起涌起白色波浪。此刻,有谁还在慢慢系好衣带,倚靠船桨静静地听着渔歌?
注释:
- 海暗:指海面昏暗的景象,暗示傍晚时分。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暗示战乱。
- 楼船:指大型的船只,通常用于贸易或运输。
- 崃云:崃山的云雾,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
- 清汉:指清澈的汉水,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 灵犀:指灵动的水波,形象地描绘了水的波动。
- 缓带:指系衣带,象征放松的状态。
- 倚棹:指依靠船桨,表现悠然自得的姿态。
典故解析:
“孤鹤腾清汉”中的“孤鹤”象征着自由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渔歌”则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寓意着生活的宁静与简单,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态度的一种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起龙(明代)是明朝的一位诗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和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经犀牛峡》是樊起龙在游历途中所作,描绘了他在犀牛峡的所见所感。此时正值黄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景物描绘开篇,展现了黄昏时分的海面,烽烟四起,表面上似乎是战乱的景象,实际上却隐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随着诗句的展开,崃山的云雾吞没了落日,堤岸的柳树与长河相连,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意境。
“孤鹤腾清汉,灵犀起白波”通过孤鹤与水波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由。这种孤独并非悲伤,而是一种对生活的超然与淡泊。最后一句“何人仍缓带,倚棹听渔歌”则是对生活的归属感和宁静的渴望,诗人似乎在询问,有谁还在享受这种悠闲的时光。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暗烽烟暮:描绘了黄昏时分,海面昏暗,战火的烟雾弥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 楼船几度过:楼船象征着繁忙的生活,而几度经过则暗示着生活的常态,以及人们在动荡中追求安宁的心情。
- 崃云吞落日:崃山的云雾如同吞噬一般,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壮丽的景象。
- 堤柳接长河:堤岸的柳树与长河相连,表现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
- 孤鹤腾清汉:孤鹤的飞翔象征着自由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灵犀起白波:灵犀腾起的白波,表现了水的灵动与变化。
- 何人仍缓带:反问句,带有一种哲理的思考,暗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也应保持一份从容。
- 倚棹听渔歌:表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渔歌象征着宁静与和谐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犀起白波”用灵犀比喻水波,生动形象。
- 对仗:如“楼船几度过,孤鹤腾清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崃云吞落日”,赋予自然以人的行为,使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广阔与深邃,暗示生活的复杂。
- 崃云: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美。
- 孤鹤:象征自由与孤独,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
- 渔歌:象征着宁静的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崃云吞落日”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战争的残酷
B. 自然的壮丽
C. 人生的无奈
D. 生活的繁忙 -
“何人仍缓带”的意思是: A. 有人急于忙碌
B. 有人享受生活
C. 有人回忆往事
D. 有人追逐梦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樊起龙的《经犀牛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有描绘自然景观的主题,但樊的作品更多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强调旅途的匆忙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