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宝晋书院拜苏米二公像》
时间: 2025-01-24 23:0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庵中一老颠复颠,髯自外来仙乎仙。
松关静掩闻剥啄,磔磔惊去幽禽翩。
诗清韵彻上方磬,茶甘味品中泠泉。
夜潮风起奏韶乐,晴峰黛扫呈婵娟。
江山如画得且住,主客一笑真何缘。
壁间片石认遗像,座下瓣香思昔年。
千春遥遥曾乐此,此乐至今犹目前。
白话文翻译:
在庵中,一位老者在不断摇晃,蓄着长须,似乎是从外面来的仙人。
松树的关口静静地掩盖着,听到啄木鸟的声音,惊飞了幽静中的鸟儿。
诗的清韵从方形的磬上传来,茶的甘美在泉水中品味。
夜潮的风起,仿佛在奏着美妙的乐曲,晴朗的山峰如黛色般优雅。
江山如画,暂时停留,主客之间一笑,真是何等缘分。
墙壁间的片石,认得是遗留下的像,座下的香瓣,思念往昔的岁月。
千春万春曾经乐此,此乐至今仍在眼前。
注释:
- 庵中: 指寺庙或隐居之处。
- 老颠: 古代对老人的称呼,颠指颠倒或摇晃。
- 剥啄: 吃东西的声音,这里指啄木鸟啄树的声音。
- 磬: 一种古代乐器,发出清脆的声响。
- 韶乐: 美好的音乐,古代乐曲的名称。
- 黛: 形容山色的深青色。
- 瓣香: 香花的花瓣,常用作供奉的香料。
- 千春: 指很长的时间,表示过去的岁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桢(约1620-1690),字季恭,号梅溪,清代诗人,著有《梅溪诗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反映了王桢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苏米二公的崇敬之情。诗中描绘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的和谐共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开篇“庵中一老颠复颠”描绘了一位老者的形象,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感觉,接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庵中宁静的氛围,松树、啄木鸟等意象,带给人一种幽静和谐的美感。
“诗清韵彻上方磬,茶甘味品中泠泉”一句,通过对诗与茶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后面的“夜潮风起奏韶乐,晴峰黛扫呈婵娟”则进一步将自然美与音乐之美结合,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最后几句,作者感慨江山如画的美丽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珍视。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远的理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庵中一老颠复颠: 描述一位老者在庵堂中神态的摇晃,暗示其超凡脱俗。
- 髯自外来仙乎仙: 表达老者的长须像仙人,增强神秘感。
- 松关静掩闻剥啄: 静谧的环境中能听到啄木鸟的声音,体现自然的和谐。
- 磔磔惊去幽禽翩: 听到声音后小鸟飞走,表现了自然的灵动。
- 诗清韵彻上方磬: 诗歌的清韵回荡在空中,表现文化的传承。
- 茶甘味品中泠泉: 茶的甘美与泉水的清凉,象征清静的生活。
- 夜潮风起奏韶乐: 夜晚的潮风似在演奏音乐,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晴峰黛扫呈婵娟: 晴朗的山峰如黛色,描绘自然的美丽。
- 江山如画得且住: 赞美自然的美丽,表达对时光的珍惜。
- 主客一笑真何缘: 主人与客人间的微笑,反映友好关系。
- 壁间片石认遗像: 墙上有石头的遗像,唤起对历史的追忆。
- 座下瓣香思昔年: 香瓣提醒作者对往昔的思念。
- 千春遥遥曾乐此: 过去的快乐时光如同千春,表达怀旧之情。
- 此乐至今犹目前: 这种快乐至今仍在眼前,强调美好时光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髯自外来仙乎仙”,将老者比作仙人,增强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 拟人: “夜潮风起奏韶乐”,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 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世美好的珍惜,体现了王桢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庵: 象征隐逸生活。
- 老颠: 代表智慧与超然。
- 松关: 自然的静谧。
- 茶: 生活的清幽雅致。
- 夜潮: 生命的韵律。
- 江山: 美好的人生和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老者形象是什么样的?
- A. 英俊潇洒
- B. 仙风道骨
- C. 普通百姓
-
诗中的“茶甘味品中泠泉”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茶的苦涩
- B. 生活的清幽
- C. 友情的珍贵
-
“夜潮风起奏韶乐”中“韶乐”指的是什么?
- A. 悲伤的音乐
- B. 美妙的音乐
- C. 嘈杂的音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桢的《宿宝晋书院拜苏米二公像》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桢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李白则强调个体的孤独与自由。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桢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