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参同契
作者:齐己 〔唐代〕
堪笑修仙侣,
烧金觅大还。
不知消息火,
只在寂寥关。
鬓白炉中术,
魂飞海上山。
悲哉五千字,
无用在人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修道者的嘲笑,他们为寻求长生不老而焚烧金银,却不知道真正的道理就在那寂静的关口。诗人感叹自己白发苍苍,所学的道理却只能在炉火中进行,心灵早已飞向那遥远的海上山。最后,诗人对那五千字的道理感到悲哀,因为它们在世间是毫无用处的。
注释:
- 修仙侣:指的是修道的伴侣,特指一同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的人。
- 烧金觅大还:烧金子是指通过焚烧金银来寻求长生不老的灵药或大道理。
- 消息火:指的是有关道理或真理的火,隐喻着求道者对真理的追求。
- 寂寥关:隐喻一种孤独而清静的境地,象征着内心的修行之地。
- 鬓白:形容白发,暗指修道过程的漫长与艰辛。
- 五千字:指的是《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的文字,表达对这些文字的无奈与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景思,号云峰,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北方,其诗风清新脱俗,颇具禅意,常以自然为题材,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修道、寻求长生不老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追求,齐己作为一位修道者,深感修道的艰辛与无奈,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读参同契》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修道者的嘲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一句“堪笑修仙侣”便直接引出了主题,诗人以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揭示了修道者们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愚蠢与执迷。接下来的几句则更为深入,揭示了这些修道者即使在焚烧金银,寻找“道”的过程中,却仍然无法领悟真理的本质。
诗中提到的“寂寥关”暗示着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寂静,正是这样的境地,才是修道者真正应当追求的目标。随着诗意的深入,作者将自己与修道者的处境对比,感叹自己的白发与无用的知识。最后一句“悲哉五千字,无用在人间”则是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世间知识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齐己对人生、道理的深刻洞察,强调了修行与世俗之间的矛盾,唤起读者对生命、知识和真理的再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堪笑修仙侣:开篇直言修道者的愚笨,带有调侃的语气。
- 烧金觅大还:修道者试图通过物质来换取精神上的满足,显示出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 不知消息火:意指这些修道者对真正的道理一无所知,反映出对世俗追求的讽刺。
- 只在寂寥关:强调真正的道理应在宁静与内心深处寻找。
- 鬓白炉中术:表现了岁月的流逝与修道者的无奈。
- 魂飞海上山:意象丰富,暗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悲哉五千字:对经典的反思,暗示知识再多也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修道者与自己)、夸张(五千字的无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意象的运用,形成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
主题思想:该诗反映了对追求长生不老与真理的无奈,表达了对人世间知识的悲哀与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修仙:象征对长生的渴望,反映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 金银:代表物质财富,暗示世俗追求的肤浅。
- 寂寥: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是修道者应追求的状态。
- 海上山:意象广阔,代表着理想和精神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齐己的《读参同契》主要嘲讽了什么?
- A. 修道者的执迷
- B. 自然之美
- C. 人生的无常
- D. 物质的追求
-
“鬓白炉中术”中的“炉”指的是什么?
- A. 炉火
- B. 炉子
- C. 炼药的地方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悲哉五千字”是对什么的感慨?
- A. 经典知识的无用
- B. 写作的艰辛
- C. 修道的辛苦
- D. 人生的短暂
答案:
- A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的诗歌都反映了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但齐己更注重内心的修行,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描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齐己与唐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