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入前山处,苍苔裹石棱。不逢负薪叟,时见隔林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间小路,路边长满了青苔,石头的棱角都被包裹其中。在这条路上,偶尔能看到穿越树林的僧人,但却不曾遇见挑着柴火的老人。
注释:
- 路入前山处:指小路通向前面的山。
- 苍苔:青苔,指长在石头上的苔藓,象征着湿润和岁月的沉淀。
- 裹:包裹,笼罩。
- 石棱:石头的棱角,指石头的边缘。
- 负薪叟:挑着柴火的老人,通常指从山中砍柴归来的人。
- 时见:偶尔看到。
- 隔林僧:隔着树林看到的僧人,传达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君复,号雪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常以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为题材。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镃隐居于山林之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田园生活的推崇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间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迹罕至的美好。诗的开头“路入前山处”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山林深处的情境,仿佛耳边响起了鸟鸣和风吹青苔的声音。接着“苍苔裹石棱”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石头上覆盖的青苔,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生命力。诗中提到的“负薪叟”与“隔林僧”,两个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辛劳的人,象征着世俗的忙碌和生活的琐碎;后者则是隐逸的僧人,代表着宁静与超脱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比,传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诗歌不仅有着自然的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入前山处:开篇指明地点,设定了一个隐秘的山路环境。
- 苍苔裹石棱:描绘了山路的景象,青苔的生长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岁月的积淀。
- 不逢负薪叟:表达了山中人烟稀少,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 时见隔林僧:偶尔出现的僧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隐含了隐逸者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后两句形成了一种对比,分别描绘了忙碌的人和闲适的僧人,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意象:青苔和僧人都是典型的自然意象,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山林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苔: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岁月的沉淀,带有一种静谧之美。
- 石棱:代表自然的坚韧与不屈,暗示了环境的原始状态。
- 负薪叟:象征世俗生活的繁忙与劳累,形成与隐逸的对比。
- 隔林僧:象征追求内心平静的隐士,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负薪叟”指的是: A. 挑柴的老人 B. 隐士 C. 游客
-
诗人通过“苍苔裹石棱”来表达: A. 自然的生命力 B. 人的辛劳 C. 生活的忙碌
-
诗中提到的“时见隔林僧”传达的是: A. 忙碌 B. 宁静 C. 拥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与张镃的《樵迳》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张镃则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