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
时间: 2025-01-10 22:3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
作者: 齐己 〔唐代〕
头白已无行脚念,自开荒寺住烟萝。
门前路到潇湘尽,石上云归岳麓多。
南祖衣盂曾礼谒,东林泉月旧经过。
闲来松外看城郭,一片红尘隔逝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已经年老,失去了行脚的念头,便在这荒凉的寺庙中住下,四周被烟雾笼罩。
寺门前的路延伸到潇湘的尽头,石头上云雾缭绕,归向岳麓山的多。
南宗的祖师曾经在这里礼拜问候,东林的泉水和月光也曾在这里流过。
闲暇时,我在松树外看着城郭,尘世的喧嚣与波澜隔绝开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头白:指年纪已大,头发已白。
- 行脚念:指游历跋涉的念头。
- 荒寺:荒凉的寺庙。
- 烟萝:烟雾缭绕的藤萝景象。
- 潇湘:指湘江和潇水,是地名。
- 南祖:指禅宗的南宗祖师。
- 衣盂:指和尚的法衣和盛物的器具。
- 东林:指东林寺,以禅宗著称。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喧嚣。
典故解析:
- 南祖衣盂:南宗禅的创始人慧能曾在南方传播禅法,衣盂象征着禅宗的传承。
- 东林泉月:东林寺的泉水与月光,象征着清净与静谧的禅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希仁,号无尽,唐代诗人,擅长写禅诗。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齐己晚年,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的深刻理解,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的平静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是齐己在晚年对隐居生活的一种感悟,展现了他对禅宗生活的理解与向往。诗的开头“头白已无行脚念”,直接点出了作者的年纪与心境,头发已白,行走的念头也已消失,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放弃与内心的宁静。接着他描绘了自己所居之处,荒寺烟萝,意境清幽,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脱离尘世的超脱感。
“门前路到潇湘尽,石上云归岳麓多。”这两句用路和山石的意象,进一步加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与自然,门前的路通向潇湘的尽头,似乎暗示着一种归隐的态度。石头上的云雾则象征着心境的飘渺与礼遇自然的心情。接下来的“南祖衣盂曾礼谒,东林泉月旧经过”,用典故回顾了禅宗的历史,表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敬仰与追求。
最后两句“闲来松外看城郭,一片红尘隔逝波”,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虽然身处城郭之中,但内心却与世俗的喧嚣隔绝,展现了他对尘世的淡然与超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体现了齐己对禅宗的理解与追求,也反映了他年长后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的宁静追求,具有深邃的哲理与优美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白已无行脚念:自述年老,已无游历的欲望。
- 自开荒寺住烟萝:在荒凉的寺庙中,环境宁静而迷雾弥漫。
- 门前路到潇湘尽:寺前的道路通向遥远的潇湘,暗示人生的尽头。
- 石上云归岳麓多:石头上的云雾飘逸,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南祖衣盂曾礼谒:追忆南宗祖师的礼拜,表示对禅宗的尊重。
- 东林泉月旧经过:回忆曾在东林寺的经历,进一步反映对禅的追求。
- 闲来松外看城郭:在闲暇时,站在松树下远望城郭,象征内心的宁静。
- 一片红尘隔逝波:虽然身处繁华,但内心已与世俗隔绝,象征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上云归”,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
- 对仗:整体结构工整,反映出诗人的修辞功底。
- 意象:通过“潇湘”、“岳麓”等地名,营造出清幽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禅宗的敬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头白:象征年老与智慧。
- 荒寺:象征远离尘嚣的宁静。
- 潇湘、岳麓:地理意象,反映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 松、云:象征自然与心灵的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齐己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
诗中“门前路到潇湘尽”中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
B. 四川
C. 湖北 -
诗中提到的“南祖”是指哪个宗派的祖师?
A. 禅宗
B. 道教
C. 佛教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诗作。
- 孟浩然《过故人庄》:反映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诗词对比:
齐己与王维的诗作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但齐己的诗更加强调禅宗的哲理,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齐己生平与诗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