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灯
作者: 齐己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白话文翻译:
微弱的光亮在空荡荡的草堂中闪烁,窗户阻隔了飞蛾,令人感到无奈的怨恨。
红色的火焰在清冷的夜晚中静静凝聚,心中真诚的谢意长久地隐藏在那碧色的纱笼中。
云彩隐藏在水乡的城台里,雨水封闭了松树门外的殿宇和塔楼。
金屋玉堂的灯光照亮了沉睡的人,谁又知道萤火虫与雪花在黑暗中默默付出的深厚功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光:微弱的光亮。
- 耿耿:形容光亮明亮而清晰。
- 草堂:简陋的房屋。
- 飞蛾:指夜间飞舞的蛾子,常与光明相吸引。
- 红烬:红色的余烬,指火焰熄灭后留下的红色灰烬。
- 碧纱笼:用碧色纱布制成的笼子,象征着遮蔽和保护。
- 云藏水国:指云彩隐藏在水乡的地方。
- 金屋玉堂:比喻富贵人家的住所。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提到的“金屋玉堂”常用来形容富贵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842),字惟明,号静斋,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僧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禅意为主,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灯》写于唐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光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不仅有对夜晚孤独的沉思,还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
诗歌鉴赏:
《灯》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通过对微光和夜晚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思索。开篇“幽光耿耿草堂空”,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草堂的空荡与光亮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内心的孤寂。接下来的“窗隔飞蛾恨不通”,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的表达,飞蛾扑火的意象反映出诗人对光明的向往,然而却被窗户隔绝,令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诗中“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红烬象征着过去的温暖,而碧纱笼则似乎是对美好事物的守护和珍惜。后面的“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则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与感慨,云和雨的意象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阴郁。
最后的“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则是对富贵生活的质疑,金屋玉堂的光辉掩盖了萤火虫与雪花的默默奉献,暗示着物质生活的繁华往往掩盖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光耿耿草堂空:微弱的光亮在空荡荡的草堂中闪烁,暗示孤独。
- 窗隔飞蛾恨不通:窗户阻隔了飞蛾,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与无奈。
- 红烬自凝清夜朵:红色的余烬在清冷的夜晚中静静凝聚,象征过去的温暖。
- 赤心长谢碧纱笼:对美好事物的感激与珍惜。
- 云藏水国城台里: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感慨。
- 雨闭松门殿塔中:雨水封闭了门外的殿宇,象征孤立。
- 金屋玉堂开照睡:富贵的住所照亮了沉睡的人,质疑物质生活。
- 岂知萤雪有深功:强调默默奉献的萤火虫与雪花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金屋玉堂”比喻富贵生活。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红烬”、“飞蛾”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层次与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孤独与渴望,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强调了在繁华背后,微小事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光:象征孤独与渴望。
- 飞蛾:对光明的追求与无奈。
- 红烬:象征过去的温暖与情感。
- 碧纱笼:保护与珍惜的象征。
- 云与雨:自然的描绘,反映世事无常。
- 金屋玉堂:富贵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光耿耿”描述的是: A. 明亮的光
B. 微弱的光
C. 强烈的光 -
“窗隔飞蛾恨不通”中的“恨”字表达的情感是: A. 开心
B. 无奈
C. 愤怒 -
诗的最后一句“岂知萤雪有深功”主要是在强调: A. 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B. 默默奉献的小事被忽视
C. 生活的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齐己的《灯》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但齐己更侧重于通过微小的光亮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而杜甫则通过月光的描绘,传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选》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