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七夕立秋》

时间: 2025-01-27 03:19:10

明河此夜,隐隐微云掩。

织女皇姑又相见。

问千年嘉会,乌鹊填桥,谁怂恿、不遣灵期汗漫。

楼中人叹绝,况值迎秋,一叶梧桐落阶畔。

正念远伤离,那得闲心,拈素缕、鸳针双穿。

想荡子、回头望双星,也暗暗蹉跎,凉暄潜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河此夜,隐隐微云掩。
织女皇姑又相见。
问千年嘉会,乌鹊填桥,
谁怂恿不遣灵期汗漫。
楼中人叹绝,况值迎秋,
一叶梧桐落阶畔。
正念远伤离,那得闲心,
拈素缕鸳针双穿。
想荡子回头望双星,
也暗暗蹉跎,凉暄潜换。

白话文翻译:

今夜的明河上,隐隐约约有些微云掩映。
织女和皇姑又相见了。
我问这千年一度的佳会,乌鹊搭桥,
究竟是谁在怂恿,让这灵期变得如此漫长。
楼中的人叹息不已,正逢秋来,
一片梧桐叶轻轻落在台阶旁。
我正想着远方的伤离,怎么能有闲情,
轻轻捻着素缕,双针穿过鸳鸯的衣裳。
想起那荡子回头望双星,
也暗暗地耽误了时间,清凉与温暖悄然更换。

注释:

  • 明河:指银河,寓意星河灿烂的夜空。
  • 织女:指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织女星,代表爱情与团聚。
  • 皇姑:指的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代表神话中的权威。
  • 千年嘉会:指七夕这个古老的节日,象征牛郎织女的相会。
  • 乌鹊:指喜鹊,传说中它们搭建鹊桥帮助牛郎和织女相会。
  • 灵期:指牛郎织女相会的约定时间。
  • 楼中人:指诗人或他人,表达对分离的感慨。
  • 梧桐: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士禄(约1640-1710),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擅长抒情,尤其在描绘自然和人情方面有独到之处。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七夕和立秋交替之际,诗人借此时节表达对牛郎织女相会的向往及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洞仙歌·七夕立秋》是王士禄以七夕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诗通过描绘星空、秋意和离别,传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开篇“明河此夜,隐隐微云掩”便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浪漫而略带忧伤的基调,微云的掩映让人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相会,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氛围。

接着,诗人提到“问千年嘉会”,表达了对这千年一度佳期的珍惜与期待,紧接着对“乌鹊填桥”的描绘则引入了传统的神话元素,增强了诗的文化深度。诗中“谁怂恿不遣灵期汗漫”则是对爱情期盼的无奈和惆怅,诗人似乎在质问命运为何如此不公。

下文的“楼中人叹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楼中人对离别的叹息与“秋”字的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而“拈素缕鸳针双穿”则象征着对爱情的细腻呵护,尽管有离别的悲伤,但依然在用心维系。

最后,“想荡子回头望双星”是对牛郎织女的寄托,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思念,而“凉暄潜换”则暗示着环境的变化,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爱情和时光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夜空和隐约的云彩,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第二联提到织女与皇姑的相见,象征着爱情的重聚。
    • 第三联质问千年佳会的缘由,表达对情感的思索。
    • 第四联描写楼中人对离别的叹息,渗透了秋天的凄凉。
    • 第五联通过梧桐的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
    • 第六联强调对情感的执着与思念。
    • 第七联则是对牛郎织女的回忆,暗示对时间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明河,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
    • 拟人:梧桐叶的落下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爱情的期待与离别的愁苦,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与对真爱的珍视,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 明河:象征着星空与浪漫,寄托对爱情的向往。
  • 织女: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
  • :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分离的愁苦。
  • 梧桐:代表秋天的来临与离别的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明河此夜”中的“明河”指的是什么? A. 银河
    B. 大海
    C. 河流
    D. 湖泊

  2. 诗中提到的“千年嘉会”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春节
    D. 冬至

  3. “乌鹊填桥”中的乌鹊象征什么?
    A. 忘记
    B. 重聚
    C. 离别
    D. 祝愿

答案

  1. A. 银河
  2. B. 七夕节
  3. B. 重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士禄的《洞仙歌·七夕立秋》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均描绘了夜空的壮丽与情感的渴望,但王士禄更侧重于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古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士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