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时间: 2025-01-27 03:30:01

征鞍带月,浓露沾襟袖。

马上轻衫峭寒透。

望翠峰深浅,忆着眉儿,腰肢袅,忍看风前细柳。

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能趁清明到家否。

这言语,便梦里、也在心头,重相见、不知伊瘦我瘦。

纵百卉千花已离披,也趁得、酴醿牡丹时候。

意思解释

洞仙歌

作者: 吕直夫 〔宋代〕

原文展示:

征鞍带月,浓露沾襟袖。
马上轻衫峭寒透。
望翠峰深浅,忆着眉儿,
腰肢袅,忍看风前细柳。
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
能趁清明到家否。
这言语,便梦里也在心头,
重相见不知伊瘦我瘦。
纵百卉千花已离披,
也趁得酴醿牡丹时候。

白话文翻译:

骑马出征,月光照耀,厚重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襟。
轻薄的衣衫在寒风中透出凉意。
遥望那翠绿的山峰,深浅不一,
想念着你的眉目,
腰肢轻盈,忍不住看那风中的细柳。
分别时频频嘱托,希望能早寄信来,
能在清明时节回到家吗?
这些话语,即使在梦中也萦绕在心头,
再相见时不知道你我是否都瘦了。
纵然百花千卉已然凋零,
也要等到酴醿和牡丹盛开的时节。

注释:

  • 征鞍: 骑马出征的马鞍。
  • 浓露: 早晨的露水。
  • 峭寒透: 寒气刺骨,透入衣物。
  • 翠峰: 青翠的山峰。
  • 眉儿、腰肢: 形容爱人娇美的样子。
  • 酴醿牡丹: 指春天盛开的花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直夫,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离别之际,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月夜的征途中,透过寒冷的气候,展现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以“征鞍带月”引入,描绘出了一幅骑马出征、月光洒落的画面,浓露沾湿了衣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接着,诗人通过“望翠峰深浅”的画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爱人的思念。“忆着眉儿,腰肢袅”则是对爱人身姿的细腻描写,突显了情感的温柔与细腻。

在表达思念的同时,诗人也提到“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反映出对未来联系的期望和对重聚的渴望。诗的最后,尽管“百卉千花已离披”,却依然期待着春天花开的美好时刻,将思念与希望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坚韧而美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鞍带月: 描述出征的情景,营造出孤独而壮丽的氛围。
  2. 浓露沾襟袖: 露水的湿润感象征着思念的重。
  3. 马上传来轻衫峭寒透: 细腻描绘寒冷感,传递了离别的苦楚。
  4. 望翠峰深浅,忆着眉儿: 远望山峰,勾起对爱人的思念。
  5. 忍看风前细柳: 柳树轻摆,象征思念的柔情。
  6. 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 强烈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期待。
  7. 重相见不知伊瘦我瘦: 不知重聚时,彼此的变化如何。
  8. 纵百卉千花已离披: 尽管花已凋零,依然期待美好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细柳”来比喻思念的柔情。
  • 拟人: 赋予自然界的柳树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读来韵律感更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展现了人类情感的细腻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孤独与思念。
  • : 象征思念的重与泪水。
  • 翠峰: 代表故乡与美好的回忆。
  • 细柳: 代表柔情与思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翠峰”象征什么?

    • A. 太阳
    • B. 故乡
    • C. 战斗
  2. “忍看风前细柳”中的“细柳”代表什么?

    • A. 风
    • B. 思念
    • C. 冷漠
  3. 诗人希望在什么时候回家?

    • A. 春天
    • B. 清明
    • C. 夏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洞仙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表达离愁别绪方面的异同,吕直夫的描绘更为细腻,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女性的柔情与哀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