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中秋无月和徐少湖》

时间: 2025-02-04 15:48:54

广寒宫冷,望杳蓝桥路。

无奈婵娟被风妒。

驾长梯、扫开云翳,放出冰毬,又秖恐、海底骊龙抱住。

有良朋三五。

漫倒芳尊,且教迟回唱金缕。

洗梧桐露下、衣袂生凉,漏转层城未归去。

已𢬵此度负佳期,看明岁、今宵会伊何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广寒宫冷,望杳蓝桥路。
无奈婵娟被风妒。
驾长梯扫开云翳,
放出冰毬,又秖恐海底骊龙抱住。
有良朋三五,
漫倒芳尊,且教迟回唱金缕。
洗梧桐露下衣袂生凉,
漏转层城未归去。
已此度负佳期,
看明岁今宵会伊何处。

白话文翻译:

在广寒宫里,空气冷清,望着遥远的蓝桥和路途。无奈月亮被风妒忌,无法显现。架起长梯,扫开云层,放出冰冷的光球,但又恐惧那海底的骊龙把它抱住。与三五好友一起,尽情饮酒,且让我们迟些唱起金缕歌。浸湿了衣袂的梧桐露下,感觉到一丝凉意,时光流逝,城中尚未归去。此时已错过了良辰佳期,明年今宵我与她会在哪里呢?

注释:

  • 广寒宫:传说中月宫的名字,居住着嫦娥。
  • 婵娟:指月亮,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长梯:指通向月亮的梯子,象征人们对月亮的向往。
  • 冰毬:形容月亮的清冷与光亮。
  • 骊龙:传说中的龙,常被视为水的象征。
  • 良朋三五:指三五个好朋友。
  • 芳尊:美酒,酒杯。
  • 金缕:指金色的丝线,可能象征歌曲的华美。
  • 梧桐露:指梧桐树上的露水,象征清凉与秋意。

典故解析:

  • 广寒宫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广为流传,广寒宫是其居所,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骊龙:在中国神话中,龙是非常重要的神兽,常与水有关,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承恩,明代诗人,以才情横溢著称,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间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中秋时节,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思念与对聚会的期待,反映了人们在佳节时的孤独与渴望。

诗歌鉴赏:

《洞仙歌》以其清丽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孤寂与思念之情。诗的开头描绘了广寒宫的冷清,给人一种高远而又寂寥的感觉,紧接着引出对月亮的渴望与嫉妒,表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驾长梯扫开云翳”这一比喻,展现了人们对月亮的追求与希望。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与朋友的聚会,表现出一种虽有寂寞却仍享受友情的情怀,酒杯与歌声交织,形成了一种梦幻的氛围。整首诗在意象上交错着孤独与欢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广寒宫冷,望杳蓝桥路。
    开篇描绘了冷清的广寒宫,暗示月亮的孤独,望向遥远的蓝桥,营造出一种幽远的意境。

  2. 无奈婵娟被风妒。
    描述月亮被风妒忌,表现出对月亮的渴望与无奈,暗含对美好事物的嫉妒。

  3. 驾长梯扫开云翳,放出冰毬。
    通过“长梯”象征性地表达对月亮的追求,“冰毬”则形象化地展现了月亮的清冷光辉。

  4. 又秖恐海底骊龙抱住。
    表达了对月亮被海底骊龙困住的担忧,暗示美好事物的脆弱与不易得到。

  5. 有良朋三五,漫倒芳尊。
    与三五好友共饮,表现出友情的温暖,转向聚会的欢愉。

  6. 且教迟回唱金缕。
    指出纵然时光流逝,仍希望延续这份快乐,唱起金缕歌。

  7. 洗梧桐露下衣袂生凉。
    梧桐露的清凉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8. 漏转层城未归去。
    描述时光流逝,未归的感觉与对未来的迷惘,表现出一种思念之情。

  9. 已此度负佳期,看明岁今宵会伊何处。
    结尾处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流露出对佳期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毬”比喻月亮的光辉,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如“风妒”,将自然现象赋予感情,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在中秋佳节时的孤独与思念,尽管有朋友相伴,却依然感受到月亮的遥远与不可及,折射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对未来的迷惘,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 广寒宫:象征孤独与高洁。
  • 婵娟:象征美丽与思念。
  • :象征外界的无情与嫉妒。
  • 长梯:象征追求与向往。
  • 骊龙:象征自然力量与恐惧。
  • 梧桐露:象征清凉与秋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洞仙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孙承恩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指的是哪里?
    A. 天宫
    B. 月宫
    C. 地府
    D. 西天

  3. 诗中“冰毬”比喻什么?
    A. 冰块
    B. 月亮
    C. 露水
    D. 星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月亮的思念。
  • 《水调歌头》(苏轼):描绘中秋月夜的情感。

诗词对比:

  1. 《静夜思》:更直接的思乡情怀,情感浓烈。
  2. 《水调歌头》:表现出更为洒脱的对月的吟唱,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明代诗人孙承恩研究》
  • 《月亮与诗歌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