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晓月》

时间: 2025-01-24 03:06:53

峡东流正驶,安得此停泓。

搔首眺苍旻,孤月楞伽明。

须臾寒潭影,髣髴灵台平。

悬崖闻飞瀑,高枕殊凄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楞伽晓月
作者: 莫与齐 〔明代〕

峡东流正驶,安得此停泓。
搔首眺苍旻,孤月楞伽明。
须臾寒潭影,髣髴灵台平。
悬崖闻飞瀑,高枕殊凄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在峡东流动的情景,渴望在宁静的水面上停留片刻。诗人抬头望向苍穹,看到孤独的月亮在楞伽山上明亮地照耀。顷刻间,寒潭中的月影仿佛映照出灵台的平静。耳边传来悬崖上飞瀑的声音,令人感到一阵清冷和孤寂。

注释:

  • 楞伽:原指印度的一座山,后泛指清幽的山水之境。
  • :水深而清澈的地方。
  • 苍旻:苍天,指天空。
  • 须臾:形容短暂的时间。
  • 髣髴:形容朦胧的样子。
  • 灵台:指内心的明净、清明的境界。
  • 高枕:高枕而卧,形容安逸的状态。

典故解析:

“楞伽”出自佛教典籍,象征着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结合诗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清净心境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莫与齐,明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自然及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面对自然的美景,触发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展现了对宁静和内心平和的渴求。

诗歌鉴赏:

《楞伽晓月》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峡东水流与孤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渴求和对孤独的感慨。开篇“峡东流正驶,安得此停泓”,展现了水流的动感与诗人内心的静谧形成对比,暗示了人的渴望与自然的流动之间的矛盾。

在“搔首眺苍旻,孤月楞伽明”中,孤月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考;而月亮的明亮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在接下来的“须臾寒潭影,髣髴灵台平”中,诗人通过寒潭的月影,传达了一种瞬间的宁静感,仿佛灵台已然清明,超然于世俗纷扰之外。

最后两句“悬崖闻飞瀑,高枕殊凄清”则将自然的声音与内心的情感结合,飞瀑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清冷,诗人高枕而卧,反映了他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对自我内省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既有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峡东流正驶:描绘了水流动的情景,暗示着诗人身处的环境。
  2. 安得此停泓:表达了诗人希望停留在宁静水面上的渴望。
  3. 搔首眺苍旻:诗人抬头仰望天空,表现出思考的姿态。
  4. 孤月楞伽明:孤月的出现象征着孤独与清明的心境。
  5. 须臾寒潭影:短暂的时间里,月影在寒潭中映出。
  6. 髣髴灵台平:月影似乎让内心变得平静、明净。
  7. 悬崖闻飞瀑:悬崖之上,飞瀑的声音传入耳中。
  8. 高枕殊凄清:诗人安静地躺着,感受着清冷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孤月”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 拟人:飞瀑声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清明心境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哲思。

意象分析:

  • 峡东:象征着流动的人生与变化的时光。
  • 孤月: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清明。
  • 寒潭:代表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飞瀑: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孤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亲密关系
    B. 孤独与思考
    C. 快乐的生活

  2. 诗中“须臾”意思是?
    A. 永久
    B. 短暂
    C. 长久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描写战争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C. 讲述历史故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思乡与月夜的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有对自然的描写与哲思。

诗词对比:

《楞伽晓月》与《静夜思》在意象上都运用了月亮,前者强调孤独与内心的清澈,后者则更多地表达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均表现出对宁静的渴望与内心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