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州大夫李公集诸生于燕喜亭论学寻命童子歌鹿鸣赋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27:56

春光刚半正花辰,拂幰啼莺夹路新。

风物恍逢修禊日,衣冠犹愧食萍宾。

登龙盛事誇今会,下榻高情自昔人。

如此豪游真忝窃,不妨沉醉坐车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光刚半正花辰,拂幰啼莺夹路新。
风物恍逢修禊日,衣冠犹愧食萍宾。
登龙盛事誇今会,下榻高情自昔人。
如此豪游真忝窃,不妨沉醉坐车茵。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光景刚刚过了一半,正是花开的时节,轻轻的风帆和鸣叫的黄莺夹道而飞。
景色仿佛又回到了修禊的日子,而我却因衣着不整而感到羞愧,像是吃着浮萍的客人。
登上龙门的盛会,夸耀着如今的聚会,然而我内心的高雅情怀却是来自于往昔。
这样的豪华游乐,我感到十分惭愧,倒不如沉醉于此,坐在车辇上享受这一切。

注释

  • 春光刚半:春天的光景已经过了一半,指春季已过一半。
  • 拂幰:指轻轻摆动的帆,形容春风轻拂。
  • 修禊日:古代习俗,春天祭祀以洗涤心灵,修禊是指春天的节日。
  • 衣冠犹愧:虽然我穿着衣服、戴着冠帽,但仍感到羞愧。
  • 食萍宾:比喻地位低下的客人,形容自己不够体面。
  • 登龙盛事:比喻登上高位,参与盛大的聚会。
  • 高情自昔人:指内心的高雅情趣源于过去的经历。
  • 车茵:车辇的垫子,象征着奢华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莫与齐,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婉丽著称,风格独特,常表现对自然和人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花朝,诗人聚集在燕喜亭中,与诸生讨论学问,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的种种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学问以及对自然的反思。诗的开篇“春光刚半正花辰”以春天的美景引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以“拂幰啼莺夹路新”描绘了春风和黄莺的和谐,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然而,“衣冠犹愧食萍宾”却转折出诗人对自身地位的自省,流露出一种对身份的无奈与羞愧。

在后两联中,诗人提到“登龙盛事”与“高情自昔人”,似乎在对比当下的盛会与过去的经历,内心的高雅情趣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享受,而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在结尾,诗人自谦地说“如此豪游真忝窃”,表现出一种对奢华生活的反思,最终选择沉醉其中,享受当下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既有对当下生活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体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光刚半正花辰:描绘春天的时光正好,是花开的时节,暗示生机与希望。
  • 拂幰啼莺夹路新:通过轻风与黄莺的描写,展现春日的美丽与生动。
  • 风物恍逢修禊日:景色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修禊节,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回忆。
  • 衣冠犹愧食萍宾:虽身处盛会,内心依然感到羞愧,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地位的思考。
  • 登龙盛事誇今会:参与盛会的自豪感与对当下的赞美。
  • 下榻高情自昔人:强调内心的高雅情怀源于过去的经历,表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如此豪游真忝窃:对奢华生活的自省与羞愧。
  • 不妨沉醉坐车茵:选择享受眼前的欢愉,体现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食萍宾”,比喻身份的低微。
  • 对仗:如“登龙盛事”与“下榻高情”,在形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啼莺”,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对地位、对过往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沉醉,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希望与生机,代表新的开始。
  • 花辰:意指花开的时期,象征美丽与繁荣。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 衣冠:象征身份与地位,反映社会的等级。
  • 车茵:象征奢华的生活,代表享受与放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修禊日”主要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节日
    • B. 祭祀的日子
    • C. 生日
  2. 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感受是:

    • A. 自豪
    • B. 羞愧
    • C. 无所谓
  3. 诗中“下榻高情自昔人”意指:

    • A. 现在的享受
    • B. 过去的经历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景的沉醉,但李白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放逸,而莫与齐则在自省中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