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剪秋巢分咏秋声,得雁声》
时间: 2025-01-27 03:1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剪秋巢分咏秋声,得雁声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白话文翻译
在夜幕降临时,轻轻敲击窗户,凉风掠过,船桨轻声拍打着水面,寒意已悄然来临,连小船都没有。几次经过筝篷的地方,怎能不感叹绿鬓已如星星般渐渐消逝。清晨的微风和残月增添了我的惆怅,问你在长亭边又有多少人?又催促着江北与江南,烟雨朦胧。游子在这一霜降时节,悔恨自己的行踪错过了时机,向关河呼唤梦境,冷颤着的灯光映在青石上。水波与云层交叠,苍茫的景象写在诗屏之上。天涯海角都没有秋声的地方,最可怜的却是湘江的棂。这时酒刚醒,妆楼旁,有个人在静静倾听。
注释
- 暝夜:夜色渐深。
- 戛橹:船桨轻拍水面。
- 舲:小船。
- 筝篷:泛指船舱。
- 绿鬓:年轻的容貌,常形容女子的美丽。
- 晓风:清晨的风。
- 唫伴:伴随着的惆怅。
- 江北江南:指长江以北和以南的区域。
- 湘棂:指湘江边的小舟,带有乡愁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的秋季,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们的情感,尤其是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惆怅。诗人用“暝夜敲窗”、“凉波戛橹”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寒意和内心的孤寂。诗中提到的“几度筝篷”,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描写长亭的询问中,诗人似乎在寻找与他同样经历的人,而“又催成江北江南,烟雨冥冥”则让人感受到时光与空间的交错,游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愈显孤独。最后的“酒初醒一带妆楼,有个人听”,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饮酒后的清醒与对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突显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暝夜敲窗:夜晚的静谧中,窗外的敲击声显得格外清晰,暗示着孤独的心情。
- 凉波戛橹:凉风拂过水面,船桨轻拍,渲染出一种清冷的秋意。
- 嫩寒先到无舲:寒意提前降临,连小船都没见到,表明诗人对秋天的感慨。
- 几度筝篷:多次经过筝篷,感慨时间的流逝。
- 晓风残月添唫伴:清晨的风和残月让人更加感到孤独。
- 问者边多少长亭:询问长亭边的人数,表达对往日情景的怀念。
- 又催成江北江南:时间的流逝催促着不同地方的变化。
- 烟雨冥冥:烟雾弥漫,雨水朦胧,增添了景色的模糊感。
- 游踪悔被霜期误:游子的行踪因霜降而充满遗憾。
- 向关河唤梦,冷颤镫青:向关河呼唤自己的梦境,内心的寒意加重。
- 水叠云重,苍茫写上诗屏:水与云交叠,描绘出一幅苍茫的画面。
- 天涯无欠秋声处,最可怜偏是湘棂:无处不在的秋声,最令人心痛的却是湘棂的孤独。
- 酒初醒一带妆楼,有个人听:酒醒后,妆楼前有人静静倾听,暗示着对生活的反思。
-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晓风残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交织;“烟雨冥冥”则通过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游子孤独的同情,以及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带有伤感的情绪。
- 长亭:代表着离别和相聚,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湘棂:指代游子的孤寂,承载着乡愁的意味。
- 酒:象征着放松与思考,表明人在面对现实时的矛盾心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风残月”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明亮的白天
B. 清晨的宁静和惆怅
C. 夜晚的喧闹 -
“游踪悔被霜期误”中的“霜期”指代什么? A. 冬天
B. 秋天
C. 春天 -
诗中提到的“湘棂”象征了什么? A. 冒险
B. 孤独与乡愁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秋夕》 - 杜牧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和人生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 李白《静夜思》:虽是描写夜晚的思乡情,但同样蕴含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易顺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