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落梅)》
时间: 2025-01-27 04:11: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落梅)
作者:李彭老 〔宋代〕
飘粉杯宽,盛香袖小,青青半掩苔痕。
竹里遮寒,谁念灭尽芳云。
么凤叫晚吹晴雪,料水空烟冷西泠。
感凋零。残缕遗钿,迤逦成尘。
东园曾趁花前约,记按筝筹酒,戏挽飞琼。
环佩无声,草暗台榭春深。
欲倩怨笛传清谱,怕断霞难返吟魂。
转消凝。点点随波,望极江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落梅的凋零与春天的氛围。开头描绘了梅花的细腻与优雅,杯子宽大,袖子小巧,梅花的香气在青苔上淡淡地显现。竹子遮挡了寒冷,谁还会去怀念那些逝去的花香?梅花凋零,像是夜晚的凤凰在呼唤,雪花伴随着清风吹来,水面上空荡荡的烟气在冷冷的西泠湖上飘荡。诗人感慨于梅花的凋零,残留的花瓣如同遗失的钿子,慢慢融入尘埃。回忆起在东园中曾经在花前的约定,记得弹筝、喝酒、玩弄飞舞的琼花。如今环佩无声,草木在暗淡的台榭中深藏春意。想要通过怨笛传递清曲,但害怕断了霞光,难以再返那吟唱的灵魂。最后,诗人感到一切转瞬即逝,点点花瓣随波逐流,目光望向远处的江亭。
注释
- 飘粉:指梅花的花瓣,轻盈飘落。
- 杯宽,袖小:形容盛酒的杯子宽大,女儿的袖子小巧。
- 竹里遮寒:竹子挡住了寒冷的气息。
- 么凤:指凤凰,借喻美丽的事物。
- 料水空烟:指水面上空荡荡的烟气,显得孤寂。
- 东园:指东边的园子,常用来指代美好回忆的地方。
- 环佩无声:形容女子佩戴的铃铛没有声响,暗示寂静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彭老,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春花秋月,情感真挚且富有诗意。
创作背景:这首《高阳台(落梅)》创作于春季,正值梅花凋零之际,诗人借梅花的落幕抒发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彭老的《高阳台(落梅)》是一首充满婉约之美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春天和梅花的深切感怀。诗的开头以“飘粉杯宽,盛香袖小”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梅花的轻盈与芬芳,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竹里遮寒”引入对比,展现出春日的寒意,暗示着梅花的凋零与孤寂。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么凤叫晚吹晴雪”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易逝。而“残缕遗钿,迤逦成尘”则进一步加强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叹,巧妙地将梅花与遗失的美好相联系。
最后,诗人以“点点随波,望极江亭”结束,使全诗在宁静与思念中回归,留给读者深刻的情感共鸣。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彭老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生命流逝、春光短暂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粉杯宽,盛香袖小:梅花瓣如粉飘落,杯子显得宽大,衬托出女子的娇小。
- 青青半掩苔痕:青苔上残留梅花的痕迹,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竹里遮寒,谁念灭尽芳云:竹子挡住了寒意,谁还会怀念那些消失的花香?
- 么凤叫晚吹晴雪:夜晚的凤凰在呼唤,雪花伴随着春风轻拂。
- 料水空烟冷西泠:水面上空荡荡的烟气,西泠湖显得冷清。
- 感凋零:感叹梅花的凋零与逝去。
- 残缕遗钿,迤逦成尘:残留的花瓣如同遗失的珍宝,慢慢化作尘埃。
- 东园曾趁花前约:回忆起在东园花前的约定。
- 记按筝筹酒,戏挽飞琼:记得弹筝、喝酒和玩耍的欢乐时光。
- 环佩无声,草暗台榭春深:如今环境寂静,春意深藏。
- 欲倩怨笛传清谱:想通过笛声传递清曲,但又怕失去音韵。
- 怕断霞难返吟魂:担忧失去光辉,无法再找回吟唱的灵魂。
- 转消凝:一切都在转瞬即逝中消散。
- 点点随波,望极江亭:花瓣随着波浪漂流,目光投向远处的江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与遗失的美好事物相提并论,增强了感情的表达。
- 拟人:通过“么凤叫晚”,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梅花凋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清雅,同时也是逝去美好的象征。
- 竹子:象征着坚韧和高洁,隐喻环境的清幽。
- 江亭:代表了遥远的思念与无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飘粉杯宽,盛香袖小”描述的是哪种意象?
- A. 梅花
- B. 竹子
- C. 江亭
-
“感凋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春天
-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 C. 竹子的高洁
-
诗的最后一句“点点随波,望极江亭”意在表达什么?
- A. 迷茫
- B. 希望
- C. 追忆与思念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彭老的《高阳台(落梅)》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在表达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上有相似之处,但李彭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阅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