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厌厌(小石调)》

时间: 2025-02-04 16:11:31

昨夜小筵欢纵。

烛房深、舞鸾歌凤。

酒迷花困共厌厌,倚朱弦、未成归弄。

峡雨忽收寻断梦。

依前是、画楼钟动。

争拂雕鞍匆匆去,万千恨、不能相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厌厌(小石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昨夜小筵欢纵。
烛房深舞鸾歌凤。
酒迷花困共厌厌,
倚朱弦未成归弄。
峡雨忽收寻断梦。
依前是画楼钟动。
争拂雕鞍匆匆去,
万千恨不能相送。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宴席上我们尽情欢聚,
烛光下深处翩翩起舞,歌声似鸾凤鸣唱。
酒醉花沉,心中愁苦一片,
倚着朱红的琴弦,未成归曲已无暇再弄。
峡谷的雨忽然停了,梦境也随之断了。
依旧是那画楼中的钟声在响动。
争着拂去雕鞍,匆匆离去,
满腔的遗憾无法相送。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筵:小型的宴席。
  • 烛房:点着蜡烛的房间,形容温馨的环境。
  • 鸾歌凤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 酒迷花困:形容沉醉于酒与花的环境。
  • 朱弦:红色的琴弦,象征音乐。
  • 峡雨:峡谷中的雨,具有自然的意象。
  • 画楼:装饰华丽的楼房。
  • 雕鞍:雕刻精美的鞍,象征骑马出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鸾歌凤舞”常用来形容欢快的舞乐,暗指宴席的欢愉;而“画楼”也可见于古代诗词,象征着美好的场所与爱情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宗弼,号贞白,宋代词人,以小令见长,尤其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他的诗词往往融合了丰富的生活感受与深刻的情感内涵。

创作背景:
《夜厌厌》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以情感寄托于诗词。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无奈。

诗歌鉴赏:

《夜厌厌》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示了诗人对宴席欢愉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时刻的感伤。首句“昨夜小筵欢纵”直接引入了宴席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欢愉的气氛逐渐被离别的愁苦所替代,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在诗中,烛光和歌舞的描绘不仅营造了温暖的氛围,也暗示了这份欢乐是短暂而脆弱的。接下来的“酒迷花困共厌厌”,展现了诗人沉醉于美好时光,却又因即将结束而感到的迷茫与无奈。转折的“峡雨忽收寻断梦”揭示了梦境的破灭,带来强烈的失落感。

最后,诗人因无法相送而感到的“万千恨”则将整首词推向高潮,充满了遗憾与不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生无常、缘聚缘散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小筵欢纵”:描绘了昨夜的聚会,气氛欢快。
  • “烛房深舞鸾歌凤”:烛光下舞蹈,音乐美妙,营造出热烈的场景。
  • “酒迷花困共厌厌”:酒醉花沉,心中愁苦,表现了对快乐时光的依恋。
  • “倚朱弦未成归弄”:倚靠着琴弦,未能完成归曲,象征着未能尽兴。
  • “峡雨忽收寻断梦”:雨停了,梦境也随之破灭,表达失落的情感。
  • “依前是画楼钟动”:画楼中的钟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
  • “争拂雕鞍匆匆去”:急着离去,暗示离别的匆忙与无奈。
  • “万千恨不能相送”:满腔的遗憾,无法相送,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宴席比作“筵”,通过烛光与歌舞描绘气氛。
  • 对仗:如“酒迷花困”与“倚朱弦未成”,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钟声“动”,赋予钟声感情,暗示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苦,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刻的珍惜,表达了对往日欢聚的怀念与对失去的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筵席:象征欢聚与快乐时光。
  • 烛光:代表温暖与短暂的美好。
  • 酒花:象征醉生梦死的状态。
  • 钟声: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信号。
  • 雕鞍:象征离别与匆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夜厌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张先
    D) 白居易

  2. “烛房深舞鸾歌凤”中的“鸾歌凤舞”意指什么?
    A) 美丽的鸟
    B) 欢乐的歌舞
    C) 悲伤的离别
    D) 诗人的梦想

  3. 诗中的“万千恨不能相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与遗憾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1. C) 张先
  2. B) 欢乐的歌舞
  3. B) 失落与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秦观《鹧鸪天》
  • 温庭筠《梦江南》

诗词对比:

  • 张先的《夜厌厌》和秦观的《鹧鸪天》均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及离别时的愁苦,前者更加细腻,后者则更为直接。两首词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