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般涉调)》

时间: 2025-01-27 03:09:21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意思解释

苏幕遮(般涉调)

原文展示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白话文翻译

柳树的丝绦在空中飘飞,花儿却已经凋谢。镂刻的板音清脆响亮,轻轻唱出江南的旋律。斜阳映照下,两根杆子映衬着青碧的天空。马蹄声沉重,渐渐走近青门道。尘土飞扬,人群已经散去。回望那旗亭,渐渐看见红色的衣裳变得渺小。不要惊讶于安仁的白发早生。若天也有情,它终究也会衰老。

注释

  • 柳飞绵:柳树的枝条轻柔飘飞。
  • 镂板音清:镂刻的乐器声音清脆。
  • 青门道:青门是地名,代表一个特定的地点。
  • 去尘浓:尘土飞扬,暗示人散去时的情景。
  • 红裳小:红色衣裳的女子,随着距离越来越远,显得越来越小。
  • 安仁:指历史上一个人名,意指年老白发。

典故解析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这一句,表达了自然与人情的同寿,反映了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安仁是历史人物,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宋代词人,字公权,号云间,擅长词作,作品多描写江南风光和人情世态。他的词风柔美,情感细腻,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苏幕遮》创作于张先的晚年,正值他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年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老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苏幕遮》以优美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张先对春夏时节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通过“柳飞绵,花实少”展现出江南的柔美与时间的流逝,瞬间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接着,诗人以“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引入音乐,表达了生活的惬意与愉悦。随着“去尘浓,人散了”的转折,诗的情感开始沉重,描绘了人群散去后的孤寂。最后“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一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将个人的感伤与宇宙的无情联系在一起,令人深思。整首词结合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展示了张先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飞绵,花实少:描绘春天的景象,柳树轻柔飘飞,花儿却开始凋谢,暗示时间的流逝。
  2.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引入音乐,表达江南的文化与韵味。
  3. 斜日两竿留碧:夕阳西下,映照出青空,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马蹄声沉重,暗示归途的艰辛和人群的散去。
  5. 去尘浓,人散了:人群散去,尘土飞扬,体现孤独感。
  6.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回顾往昔,红色衣裳的女子变得渺小,象征着记忆的淡去。
  7. 莫讶安仁头白早:劝慰自己,不要对年老感到惊讶。
  8.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形象的比喻将自然与人生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天”拟人化,赋予其感情,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 对仗:整首词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老去的无奈,展现了人对自然与自我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力量。
  • :象征青春与美好,代表生命的短暂。
  • :象征归途与旅程的艰辛。
  • 红裳:象征往昔的回忆与失去的美好。
  • 青天:象征自由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柳飞绵,花实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春天的欢快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2.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这句中的“天”指的是什么? A. 自然
    B. 人生
    C. 时间

  3. 诗中提到的“安仁”是指什么? A. 一位年轻的诗人
    B. 年老白发的人
    C. 一位美丽的女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时光的思考和对往昔的怀念。
  • 晏殊《浣溪沙》: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慨,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张先与李清照的词作:两者都善以自然描写表达情感,但李清照的词更加强调个人情感,而张先则在自然与人生之间找到平衡。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先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