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七夕招浣霞芙初孟士竹素春木青士小集寓斋分韵得睡字》
时间: 2025-02-04 16:2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湿云敛影,正愁霖乍歇,嫩晴天气。淡淡银河横远碧,数点落霞明绮。叶响催凉,烟痕送暝,夜色清如水。邀朋共赏,拈毫无限秋意。莫话天上灵期,人间幽恨,乞巧儿时事。投老情怀偏懒散,赢得小欢深醉。颠倒桃笙,纵横茗椀,坚坐浑忘睡。罗心烛灺,冷萤飞上衣袂。
白话文翻译:
湿润的云朵收敛了影子,正愁雨水忽然停歇,天气渐渐晴朗。淡淡的银河横亘在远方的碧空中,几点落霞照亮了绮丽的天际。树叶轻轻响动,烟雾的痕迹送走了黄昏,夜色清澈如水。我邀来朋友共赏这美景,提笔写下无限的秋意。别谈天上的灵期,人间的幽怨,只求乞巧时节的儿时往事。年纪渐长情怀却愈发懒散,反倒赢得一份小欢愉醉在其中。桃笙倒置,茶碗纵横,安坐其中竟忘了睡意。罗心烛光摇曳,冷萤在我衣袂上飞舞。
注释:
- 湿云:湿润的云。
- 霖:连绵的雨。
- 嫩晴:刚刚放晴的天气。
- 银河:夜空中的星河。
- 落霞:夕阳西下时的彩霞。
- 拈毫:提笔作诗。
- 灵期:指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乞巧:乞求巧手,指七夕习俗。
- 桃笙:桃花笙,乐器的一种。
- 茗椀:茶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芳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情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七夕节,诗人通过描写夜空的景象和人间的情感,表达对爱情、友情的向往与思考,借助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七夕节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反思,展现了人们在这个特别节日中的心态。起始部分,诗人用“湿云敛影”描绘了一个愁苦的天气,紧接着转而描写逐渐晴朗的天空,形成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对比。诗中“淡淡银河”和“数点落霞”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夜空的美丽,也象征着爱情的浪漫与短暂。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邀朋共赏”,强调了人际间的情谊与分享的乐趣,同时又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诗的最后几句,描述了悠闲的夜晚,饮茶、作乐的情景,体现了对生活的享受与淡泊。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爱情的渴望,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湿云敛影,正愁霖乍歇,嫩晴天气。
- 描绘了阴雨天气即将转晴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愁苦和期待。
-
淡淡银河横远碧,数点落霞明绮。
- 通过银河和落霞的描写,展现了夜空的美丽,象征着浪漫的爱情。
-
叶响催凉,烟痕送暝,夜色清如水。
- 细腻的自然描写,传递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凉。
-
邀朋共赏,拈毫无限秋意。
- 表达出诗人与朋友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体现了友情的珍贵。
-
莫话天上灵期,人间幽恨,乞巧儿时事。
-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投老情怀偏懒散,赢得小欢深醉。
- 表达了年长后的放松与对小确幸的珍惜。
-
颠倒桃笙,纵横茗椀,坚坐浑忘睡。
- 描绘了悠闲的聚会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
罗心烛灺,冷萤飞上衣袂。
- 结尾描写了烛光与萤火虫,增加了夜晚的温馨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空比作清水,形象地表现出夜色的清澈。
- 拟人:叶响、烟痕等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七夕的夜景,传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享受,反映了作者对人间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湿云:象征着忧愁的情感,暗示情绪起伏。
- 银河:代表浪漫与梦想,连接着人间与天上。
- 落霞:象征美好的回忆与短暂的幸福。
- 夜色:体现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烛光:象征温暖与亲密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期”指的是什么? A. 人间的幽恨
B. 牛郎织女的相会日
C. 乞巧的节日
D. 自然的美景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七夕的情感? A. 星河与落霞
B. 烛光与萤火虫
C. 树叶与夜色
D. 以上皆是 -
以下哪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A. 投老情怀偏懒散
B. 叶响催凉
C. 淡淡银河横远碧
D. 邀朋共赏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相比,杨芳灿的这首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情的交融,而李商隐则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要义》
- 《七夕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