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激呈江圣与判院》

时间: 2025-01-27 03:25:29

不郊不国不吾庐,兀兀腾腾十载余。

颈昔已逃三尺剑,腹今犹秘九畴书。

齐牛难爇吴元济,贾鵩何惭董仲舒。

只合三缄且钳口,一蓑归去伴樵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郊不国不吾庐,
兀兀腾腾十载余。
颈昔已逃三尺剑,
腹今犹秘九畴书。
齐牛难爇吴元济,
贾鵩何惭董仲舒。
只合三缄且钳口,
一蓑归去伴樵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表达一种孤独的境地,既没有故乡,也没有国家,更没有自己的家,只是在这荒凉之地独自漂泊了十多年。回想当年逃避仇敌的三尺剑,现在肚子里仍然藏着九畴书籍。与吴元济相比,我的牛难以点燃火焰;与董仲舒相比,我的贾鵩也感到羞愧。最终我只想把嘴闭紧,带着一身的忧伤,回到田园去陪伴樵夫和渔夫。

注释

  • 兀兀腾腾:形容孤独无依、漂泊不定的状态。
  • 三尺剑:指曾经的武器,象征着诗人曾经的逃避与生存斗争。
  • 九畴书:指的是各种经典书籍,暗示诗人有深厚的文化积累。
  • 齐牛:指齐国的牛,象征强大与繁荣。
  • 贾鵩:比喻诗人与那些有声望的人物相比,感到的自卑与羞愧。
  • 三缄且钳口:表达诗人选择沉默的决心。
  • :用草编成的雨具,象征田园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的诗风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有激呈江圣与判院》一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士人面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迷茫时,反映出诗人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与对知识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严格遵循古典诗词的韵律,内容则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十载余”的孤独生活为引子,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与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开头的“不郊不国不吾庐”一语,直接将读者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种无处归依的迷茫和孤单。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颈昔已逃三尺剑,腹今犹秘九畴书”自问自答,揭示出其身世的变化与内心的挣扎。逃避与求知的矛盾,形成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紧接着,诗人用“齐牛难爇吴元济,贾鵩何惭董仲舒”来表达对名士的自愧与无奈,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结尾的“只合三缄且钳口,一蓑归去伴樵渔”,更是将诗人的心绪反转,选择归隐田园,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自我救赎,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郊不国不吾庐:表达诗人失去了归属感,处于游离状态。
  2. 兀兀腾腾十载余:形容诗人漂泊不定,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
  3. 颈昔已逃三尺剑:回忆起年轻时的逃避和战斗,表明曾经的紧张与危险。
  4. 腹今犹秘九畴书:暗示诗人内心仍然保存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5. 齐牛难爇吴元济:与历史人物的比较,展现出诗人对自身能力的自我怀疑。
  6. 贾鵩何惭董仲舒:表达对有成就的前辈的敬仰与自愧。
  7. 只合三缄且钳口:反映诗人选择沉默,避免无谓的争论。
  8. 一蓑归去伴樵渔:最终选择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齐牛难爇吴元济,贾鵩何惭董仲舒”,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蓑”象征隐逸生活,暗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反复:通过重复“只合”与“且”,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内心的独白,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文化的追求,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自我反省,最终选择了归隐,表达出一种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斗争与生存。
  • :代表文化知识与智慧。
  • :象征着勤劳与生计。
  • :象征简朴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兀兀腾腾”指的是: A) 忧伤的情感
    B) 孤独漂泊的状态
    C) 繁荣的生活
    答案:B

  2. 诗人选择沉默是因为: A) 感到羞愧
    B) 不想争论
    C) 想要归隐
    答案:B

  3. “一蓑归去伴樵渔”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有激呈江圣与判院》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杜甫在《登高》中同样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沉痛感受与对时代的思考,两者都体现出强烈的孤独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华岳更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