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

时间: 2025-01-11 17:06:15

茶灶烟沉午睡迟,故山云远思依依。

桑麻得雨侵檐长,燕誉临风掠水飞。

簪帽无花徒绕砌,探瓶有粟且扃扉。

翔空何处胎仙唳,华表当年识令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午睡
董嗣杲 〔宋代〕

茶灶烟沉午睡迟,
故山云远思依依。
桑麻得雨侵檐长,
燕誉临风掠水飞。
簪帽无花徒绕砌,
探瓶有粟且扃扉。
翔空何处胎仙唳,
华表当年识令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午后安静的场景,茶灶的烟雾弥漫,午睡来得迟缓,心中不禁思念起遥远的故乡。雨水滋润了桑麻,侵入了屋檐,燕子在风中飞翔,掠过水面。头上的帽子没有花装饰,徒然地在台阶上徘徊;酒瓶里有谷物,门扉则紧闭着。高空中不知何处传来仙鸟的鸣叫,那华表曾在当年识得皇令的威风。

注释:

  • 茶灶:煮茶的灶台。
  • 烟沉:烟雾弥漫、浓重。
  • 故山:指诗人思念的故乡。
  • 桑麻:桑树和麻,春夏时节的农作物。
  • 燕誉:燕子的叫声。
  • 簪帽:指头上的帽子,古时指男子的头饰。
  • 探瓶:指探寻酒瓶。
  • 翔空:在空中飞翔。
  • 胎仙唳:传说中仙鸟的鸣叫。
  • 华表:古代用以标志的柱子,常用于庙宇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初夏的午后,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逸,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午睡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开篇“茶灶烟沉午睡迟”中的“沉”字,形象地描绘出浓厚的烟雾和慵懒的午后,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绪飘回到遥远的故乡,展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依恋。

接下来的“桑麻得雨侵檐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面,雨水滋润了田地,象征着丰收的希望。而“燕誉临风掠水飞”则描绘了燕子在风中飞翔的轻快形象,仿佛在与夏日的午后呼应,增添了诗句的动感。

“簪帽无花徒绕砌”,表达了一种孤独和无奈,头上的帽子没有花装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淡淡的失落。随后“探瓶有粟且扃扉”,通过“有粟”与“扃扉”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富足与寂静,门扉紧闭,似乎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离。

最后的两句“翔空何处胎仙唳,华表当年识令威”,将诗意引向了更高的层面,仙鸟的鸣叫和华表的回忆,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以及对过往的追忆,展现了董嗣杲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茶灶烟沉午睡迟:描绘了浓烟弥漫的午后,给人慵懒之感。
    • 故山云远思依依:思念故乡,情感深厚。
    • 桑麻得雨侵檐长:雨水滋润作物,象征生活的富饶。
    • 燕誉临风掠水飞:燕子飞翔的形象,增添动感。
    • 簪帽无花徒绕砌:反映孤独与空虚。
    • 探瓶有粟且扃扉:生活富足但内心寂寞。
    • 翔空何处胎仙唳:引入仙鸟,提升意境。
    • 华表当年识令威:追忆往昔,展现理想。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茶灶烟沉”,比喻浓厚的氛围。
    • 拟人:燕子“誉”,赋予其生命。
    • 对仗:如“簪帽无花”与“探瓶有粟”,增强音乐感。
  3.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茶灶:象征生活的平淡与安逸。
  • 故山:故乡的象征,寄托思念。
  • 桑麻:生机与丰收的象征。
  • 燕子:自由与轻快的象征。
  • 华表:历史与理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一座山峰
    C. 一个城市
    D. 一片森林

  2. 诗句“茶灶烟沉午睡迟”中的“沉”字意为: A. 沉重
    B. 深厚
    C. 安静
    D. 浅薄

  3. “探瓶有粟且扃扉”中“扃扉”指的是: A. 开门
    B. 关门
    C. 敲门
    D. 锁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描绘,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
  • 《月夜忆舍弟》:同样带有浓厚的思乡情感,但情感更加直接和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