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松》

时间: 2025-01-11 14:03:49

开元刺史擅清风,九日亲栽夹道松。

屋顶自生涛浪势,根头谁觅茯苓踪。

行春桥掩云千态,一字门封翠几重。

人讶金填吴说笔,不知此笔遇高宗。

意思解释

《九里松》

原文展示:

开元刺史擅清风,
九日亲栽夹道松。
屋顶自生涛浪势,
根头谁觅茯苓踪。
行春桥掩云千态,
一字门封翠几重。
人讶金填吴说笔,
不知此笔遇高宗。

白话文翻译:

开元时期的刺史擅长清风明月,
在重阳节亲手栽种了夹道的松树。
屋顶上松树生长得如同涛浪般起伏,
根部却无人能寻觅茯苓的踪影。
春天的桥上掩映着千姿百态的云彩,
一字形的门窗封住了翠绿的层层叠叠。
人们惊讶于金笔的描绘,
却不知道这笔是遇到了高宗的。

注释:

  • 开元:指唐朝开元年间,时间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
  • 刺史:古代地方官员,负责一个地区的治理。
  • 九日: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传统的登高节日。
  • 夹道松:指沿路种植的松树,象征着清风和高洁。
  • 涛浪势:形容松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
  • 茯苓:一种药用菌类,象征珍贵的药材。
  • 行春桥:春天时分的桥梁,意指春意盎然的景象。
  • 一字门:形容门的形状像一个字,通常是“口”字形。
  • 金填吴说笔:指绘画或书法中所用的金色笔,吴是指吴越地区,代表细腻的文化艺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元,号天游,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其在描写山水自然和人文风俗方面颇有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九里松》写于北宋时期,诗中描绘了重阳节时栽种松树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文情怀的向往。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长寿,诗中的意象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九里松》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文情怀的追求。诗的开头提到了“开元刺史”,引出一位地方官员的形象,展现了他在清风明月中的高洁之气。接着提到在重阳节栽种松树的情景,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屋顶自生涛浪势”,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松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美感。接下来的“根头谁觅茯苓踪”则引入了对珍贵事物的感叹,暗示了寻找美好事物的不易。

“行春桥掩云千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繁华,展现出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象。最后两句“人讶金填吴说笔,不知此笔遇高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强调了艺术创作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人文情怀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元刺史擅清风:开元年间的刺史以清廉的品德著称。
  2. 九日亲栽夹道松:重阳节时,他亲手栽种了路旁的松树。
  3. 屋顶自生涛浪势:松树在风中摇摆,仿佛屋顶上涌起的浪潮。
  4. 根头谁觅茯苓踪:无人能找到松树根部的茯苓,象征着珍稀与难寻。
  5. 行春桥掩云千态:春天的桥上,云彩变化万千,展现不同的美态。
  6. 一字门封翠几重:门窗如字形,层层绿意被封闭。
  7. 人讶金填吴说笔:人们惊叹于金色描绘,吴地的艺术才华。
  8. 不知此笔遇高宗:却不知道这笔的背后与高宗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涛浪势”比喻松树的摇摆,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采用对仗手法,使得整体更为和谐。
  • 拟人:云彩“千态”,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意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传达了诗人对清风明月的向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长寿与不屈的精神。
  • 清风:代表高洁的品德和人文情怀。
  • 茯苓:象征珍贵和难得的美好事物。
  • 云彩:象征变化与丰富的自然景观。
  • 春桥:代表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里松》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2. “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3. 诗中提到的“茯苓”象征着什么?
    A. 长寿
    B. 珍贵的药材
    C. 美丽的风景
    D. 清新的空气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九里松》与《静夜思》: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九里松》更注重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静夜思》则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