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禅人欲归灵隐》
时间: 2025-01-24 20:1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镜禅人欲归灵隐
袈裟裹定老禅翁,
云隔家乡是几重。
两面庐山曾遍览,
三生天竺会相逢。
摇凉竹箑收江羽,
醒困茶瓯沦建龙。
午借客床寻偃息,
不知身在紫霄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禅师穿着袈裟,意欲回到灵隐寺的情景。诗中提到他与故乡之间的距离,犹如重重云霞。老禅师曾游览过庐山的两面,期待在三生三世中与天竺相会。午后的时光,他在竹筏上摇晃,收集水中的羽毛,喝茶时却因困倦而沉浸于梦境。最后,他在客栈的床上小憩,却不知自己身处紫霄峰。
注释:
字词注释:
- 袈裟:佛教僧侣所穿的袍子。
- 禅翁:指老禅师。
- 庐山:位于江西省,以其秀美的山水而闻名。
-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 竹箑:竹制的扇子。
- 江羽:水中的鸟羽,象征着轻盈与自然。
- 建龙:可能是指一种茶名或茶具。
- 紫霄峰:位于庐山的一座高峰,象征着高远及超脱。
典故解析:
- 灵隐寺:位于杭州,是著名的佛教寺庙,象征归隐和精神归宿。
- 庐山与天竺: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追求,表达对神秘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诗歌和禅宗思想结合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董嗣杲在游历庐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修行的思考。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对隐逸生活向往,反映出对现实的逃避。
诗歌鉴赏:
《镜禅人欲归灵隐》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老禅师的形象,描绘了他对故乡、自然和灵隐寺的向往。开头的“袈裟裹定老禅翁”,不仅描绘了老禅师的外在形象,也隐喻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接下来的“云隔家乡是几重”,传达出一种距离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特色。庐山与天竺的并列,既是对具体风景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摇凉竹箑收江羽”,诗人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表现出他在自然中寻求灵感的状态。最后的“午借客床寻偃息”,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带回到现实的瞬间,展现出一种对安逸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浑然一体,字句间流露出宁静的气息,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相逢的期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董嗣杲成功地表达了他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袈裟裹定老禅翁:老禅师穿着袈裟,显得沉稳而坚定,暗示着修行的信念。
- 云隔家乡是几重:与故乡之间的距离如同重重云层,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两面庐山曾遍览:曾经游历庐山的两侧,象征对自然的深入体验。
- 三生天竺会相逢:期待在轮回中与天竺再相遇,体现了对来生的期望。
- 摇凉竹箑收江羽:在竹筏上轻摇竹扇,收集水中的鸟羽,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
- 醒困茶瓯沦建龙:喝茶时因困倦而沉浸在梦中,展现了内心的恍惚与安宁。
- 午借客床寻偃息:在客栈中借床小憩,体现出一种流浪与归宿感。
- 不知身在紫霄峰:最后一句强调了对现实的淡然,忘却了身处的具体地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摇凉竹箑收江羽”与“醒困茶瓯沦建龙”,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庐山、天竺、竹箑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灵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理解,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超脱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袈裟:象征佛教的修行与信仰。
- 庐山:自然之美与灵性之地的结合。
- 天竺:佛教文化的象征,代表精神追求。
- 竹箑: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体现轻盈与自在。
- 紫霄峰:高远的理想与归宿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袈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饮料
b) 佛教的僧衣
c) 一种花卉
答案:b -
“云隔家乡是几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天竺”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文化和精神追求
c) 地理位置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传达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归隐的渴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原的生长变迁表现人生的无常,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