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女道士郑玉华二首》

时间: 2025-01-26 00:46:56

玄发新簪碧藕花,欲添肌雪饵红砂。

世间风景那堪恋,长笑刘郎漫忆家。

明镜湖中休采莲,却师阿母学神仙。

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

意思解释

赠女道士郑玉华二首

原文展示:

玄发新簪碧藕花,
欲添肌雪饵红砂。
世间风景那堪恋,
长笑刘郎漫忆家。
明镜湖中休采莲,
却师阿母学神仙。
朱丝误落青囊里,
犹是箜篌第几弦。

白话文翻译:

黑发新插着碧藕花,
想要在肌肤上添上雪白的红砂。
世间的风景何必去恋恋不舍,
只长笑着,刘郎漫漫回忆家乡。
在明镜湖中不再采莲,
却向母亲学习做神仙。
朱色丝线不小心掉进青囊里,
依然是箜篌的第几根弦。

注释:

  • 玄发:黑色的头发。
  • 碧藕花:指水中的藕花,色泽清澈。
  • 肌雪:形容肌肤白皙如雪。
  • 红砂:一种美妆用的红色粉末。
  • 刘郎:古诗中常用的指代,可能是特指某位男子,或泛指游子。
  • 明镜湖:指湖面如明镜般平静。
  • 阿母:母亲的意思。
  • 朱丝:红色的丝线,常用于乐器或装饰。
  • 青囊:道士用以装载法器、书籍的小袋子。
  • 箜篌:一种古老的弦乐器。

典故解析:

  • 刘郎:可能指代《离骚》中屈原的爱人,表达对游子的思念。
  • 神仙:道教对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化身,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擅长写道教题材的诗作。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充满哲理,常常表露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施肩吾赠送给女道士郑玉华的作品,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推崇,以及对女性修道者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道士的优雅风姿,表达了施肩吾对道教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开篇以“玄发新簪碧藕花”描写女道士的美丽形象,展现了她的清新脱俗;而“欲添肌雪饵红砂”则暗示她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矛盾,既渴望世俗的美丽,又向往神仙的境界。接着,诗人以“世间风景那堪恋”表明对世俗花前月下的无奈和看透,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明镜湖中休采莲”体现女道士对自然的亲近,而“却师阿母学神仙”则是对道家修行的向往,展现了她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抉择。最后两句“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则引人深思,似乎暗示着即使在追求的道路上有失误,但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章,象征着生命的继续与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女道士的美丽与个性,兼具世俗的诱惑与道家的追求。
    • 中间两句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道教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洒脱与对世俗的超然。
    • 最后两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明了即使在生活中有失误,也依然可以找到自我,继续追求理想。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明镜湖”比喻内心的宁静,“朱丝”暗示了人生的纠结。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的推崇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 碧藕花:象征清纯、美丽,体现了诗人对道士的赞美。
  • 明镜湖:代表宁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 朱丝与青囊: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在追求理想中可能遭遇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施肩吾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明镜湖中休采莲”中的“明镜”比喻什么?

    • A. 家乡
    • B. 宁静的心境
    • C. 现世纷扰
    • D. 道教思想
  3. 诗中提到的“朱丝”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失误
    • C. 友情
    •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二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世的超脱,但施肩吾的作品更强调道教的内涵与女性的独立精神,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道教文化与诗歌》- 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