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
时间: 2025-01-25 23:0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然穷巷一茅庐,却喜频回长者车。
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
春风洲上花犹发,夜月门前柳自疏。
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小巷中,我住着一间茅屋,但我却高兴地常常看到长者的车子经过。
避难的日子里,依然不忘梅福的隐居生活,搬家后仍然靠近伯通的住处。
春风吹拂下,洲上的花儿依然盛开,夜月映照下,门前的柳树显得更加稀疏。
如果怀念嗣宗高歌的地方,怎能忍心回头而犹豫不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然:形容环境清静冷落。
- 穷巷:偏僻的小巷。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简陋居所。
- 长者车:指年长者的车子,象征尊重和亲近。
- 梅福:梅福是一位隐士,代表隐居生活的理想。
- 伯通:指另一位隐士,可能是诗人所崇敬的人。
- 春风洲:春日的湖洲,象征自然美景。
- 夜月:夜晚的月光,营造宁静的氛围。
- 嗣宗:指王嗣宗,可能是诗人钦佩的人,象征理想的精神追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福和伯通均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着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诗中所提的“长啸”意在表达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七政(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隽雅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出对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首句“萧然穷巷一茅庐”开头便为整个诗歌定下了清冷简朴的基调,诗人借此描绘出自己身处的环境。接下来的“却喜频回长者车”则构建了一个温暖的情感氛围,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依然充满喜悦。
继续的“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福和伯通成为了他心灵的依托。诗中春风与夜月的意象交替出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的“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然穷巷一茅庐”:描绘了诗人身处偏远小巷的隐居生活,环境清冷宁静。
- “却喜频回长者车”:虽然身处偏僻,但不失与友人交往的喜悦。
- “避地不忘梅福隐”:在避难生活中,仍旧怀念隐士的生活态度。
- “移家还傍伯通居”:表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与友人相伴的向往。
- “春风洲上花犹发”:春风中,花朵依然绽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夜月门前柳自疏”:夜晚的月光照耀着疏落的柳树,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若忆嗣宗长啸处”:怀念与友人的高歌时光,表达对过往的追忆。
- “岂堪回首重踟躇”: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舍与犹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环境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庐:象征简朴的隐居生活。
- 长者车:代表尊重与友谊。
- 梅福与伯通:隐士的象征,代表理想的生活方式。
- 春风与夜月:自然的美丽,象征生命与希望。
- 柳树:象征离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然穷巷”的意思是什么?
- A. 嘈杂的街道
- B. 清冷的小巷
- C. 繁华的市区
-
诗人对“梅福隐”的态度是?
- A. 反感
- B. 忘记
- C. 向往
-
“夜月门前柳自疏”中的“柳”象征着什么?
- A. 繁荣
- B. 离愁
- C.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王维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竹里馆》与《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前者通过竹林的清幽展示了诗人的淡然与洒脱,后者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怀念。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各具特色,前者更显清新脱俗,后者则富有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