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时间: 2025-01-11 13:04:4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作者: 顾况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别二十年,依依过故辙。
湖上非往态,梦想频虚结。
二子伴我行,我行感徂节。
后人应不识,前事寒泉咽。
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
白话文翻译:
分别已经二十年了,依依不舍地走过旧地。
湖上的景象已然不再,梦想常常虚幻地交织。
有二位朋友陪伴我同行,我在这行途中感慨时节的变迁。
后人或许不会理解,我曾经的往事如同寒泉在咽喉中流淌。
一别已经二十年,人又能经历多少次别离呢?
注释:
- 一别二十年:指与朋友分别已经二十年,感慨时光流逝。
- 依依过故辙:依依不舍地走过以前的路。
- 湖上非往态:湖面上的景象与往日不同。
- 梦想频虚结:频繁地构建起幻想,但都是虚幻的。
- 二子:指两位友人,可能是文周和萧元植。
- 徂节:感慨时节的流逝。
- 后人应不识:后代的人可能不理解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
- 寒泉咽:形容往事如同泉水般在心中流淌、回忆的痛苦。
- 人堪几回别:感叹人们能经历多少次的分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与人生,情感真挚,常带有怀旧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与朋友分别多年后,重游旧地时写成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开篇即表明分别的时间之久,二十年的岁月在一瞬间显得格外沉重。诗人在旧地重游时,看到的景象已与过去大相径庭,这种变化使他倍感惆怅。接着,诗人引入了二位友人,显示了友情的珍贵。在行走中,他感受到时节的更替,内心的感慨愈加深刻。最后,诗人用“寒泉咽”形容往事的缠绵,暗示着那些美好的回忆在心中如泉水般涌动,但又是如此难以言喻的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深思,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怀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别二十年:引入时间背景,表达与友人长久的分离。
- 依依过故辙:情感的流露,表明对过去的留恋。
- 湖上非往态:现实与记忆的对比,反映环境的变化。
- 梦想频虚结:虚幻的梦境与现实的距离。
- 二子伴我行:强调友人陪伴的温暖。
- 我行感徂节:感慨自然与时间的流逝。
- 后人应不识:表达对后人无法理解的无奈。
- 前事寒泉咽:往事如泉水般在心中流淌,令人哀痛。
- 一别二十年:回归主题,强调分别所带来的感受。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情感的深度。例如,“依依”与“过故辙”的对比,体现了情感的细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人生别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湖:象征着往日的美好与宁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愈加遥远。
- 寒泉:象征着往事的痛苦与难以忘怀的情感。
- 二子:代表友情的珍贵与陪伴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一别二十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怀念
- C. 愤怒
-
“后人应不识”说明了什么?
- A. 未来的人会记住
- B. 未来的人可能不理解过去
- C. 未来的人会遗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枫桥夜泊》张继:反映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情。
诗词对比:
- 顾况的《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是表达离别与思念,但顾况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而李白则更强调对故乡的直接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