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长安道》

时间: 2025-01-11 12:37:43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道路上,人们没有衣服,马儿没有草料,为什么不回去山中安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安道:指通往长安的道路,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
  • 人无衣:形容生活困苦,连衣服都没有。
  • 马无草:形容牲畜缺乏食物,反映社会窘迫。
  • 何不归来山中老:意思是为什么不回到山里去安静地生活,表达了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山中老”可理解为归隐田园,借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称,表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擅长五言诗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民生困苦,诗人以此诗表达对现实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士人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反思。

诗歌鉴赏:

《长安道》是一首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奈。开篇“长安道”,不仅是地理的指向,也象征着繁华与喧嚣的生活。然而随即转入“人无衣,马无草”,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困苦与无助,令人心生怜悯。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愈加深刻,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与关怀。

而“何不归来山中老”则是诗人内心的呐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一反问句的巧妙运用,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安道:设定场景,暗示繁华与错综复杂的社会。
  2. 人无衣:揭示社会的贫困,直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困境。
  3. 马无草:进一步强调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然紧张。
  4. 何不归来山中老:表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长安的繁华与人们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冲击力。
  • 反问:通过“何不归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逃离繁华,回归自然”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权力与喧嚣。
  • :代表生活的基本保障和人们的尊严。
  • :象征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
  • 山中:象征自然、宁静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道”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与喧嚣
    b) 贫困与困扰
    c) 自然与宁静

  2. 诗人通过“何不归来山中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c) 对社会现状的无所谓

  3. 诗中“人无衣,马无草”反映了什么? a) 人民生活富裕
    b) 社会的困境与困难
    c) 自然资源的丰富

答案:

  1. a) 繁华与喧嚣
  2.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3. b) 社会的困境与困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顾况的《长安道》更加直接地揭示了社会的困境,前者更多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而后者则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渴望逃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顾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