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龙蟠里经鲁公放生池武侯驻马处 其二》

时间: 2025-01-25 22:40:13

清磬出幽竹,荒台落叶寒。

沧波通楚泽,烟雾隔长安。

虎踞雄城在,龙蟠伯业残。

风流不可抑,留待后人看。

意思解释

自龙蟠里经鲁公放生池武侯驻马处 其二

作者: 李冰若 〔近代〕

原文展示:

清磬出幽竹,荒台落叶寒。
沧波通楚泽,烟雾隔长安。
虎踞雄城在,龙蟠伯业残。
风流不可抑,留待后人看。

白话文翻译:

清脆的磬声从幽静的竹林中传出,荒凉的台地上落叶纷飞,显得寒意逼人。
汹涌的波浪连接着楚地的沼泽,烟雾笼罩着长安,远方的城市似乎被隔离开来。
雄伟的虎踞城依旧矗立,而龙蟠的伟业却已衰退。
风流之韵无法抑制,将留给后人去品味和欣赏。

注释:

  • 清磬:清脆的磬声,古代乐器,常用于宗教仪式。
  • 幽竹:幽静的竹林,象征宁静。
  • 荒台:荒凉的台地,暗示人事的变迁。
  • 沧波:广阔的水波,代表楚地的水域。
  • 虎踞雄城:形容雄伟的城市。
  • 龙蟠:指历史上的伟业或名声。
  • 风流:风雅的气质或才华。

典故解析:

  • 鲁公:指鲁迅,常用作文化象征,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
  • 武侯:指诸葛亮,象征智慧与谋略,暗示历史的沧桑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冰若(近代),原名李文韬,字子仪,号冰若,江苏人,著名诗人兼散文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关注历史与人文,常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李冰若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思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传承的期待。

诗歌鉴赏:

李冰若的《自龙蟠里经鲁公放生池武侯驻马处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人文关怀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址,传达出诗人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句“清磬出幽竹”,以清脆的磬声引入,渲染了幽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随后“荒台落叶寒”则以凋零的景象映衬出时间的无情,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沧波通楚泽,烟雾隔长安”,这一句通过对水域与城市的描绘,展现了地理与历史的交融,突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长安的遥望。诗中提到的“虎踞雄城”与“龙蟠伯业”,不仅象征了历史的雄伟,也反映了对当下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伟业的衰退与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风流不可抑,留待后人看”,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强调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自豪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磬出幽竹:描绘出竹林中的宁静,磬声清脆,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2. 荒台落叶寒:荒凉的台地上落叶纷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3. 沧波通楚泽:水波浩荡,连接了楚地的沼泽,表现出地理的辽阔。
  4. 烟雾隔长安:长安被烟雾隔开,暗示了历史的距离与文化的隔阂。
  5. 虎踞雄城在:雄伟的城市依旧存在,象征着历史的印记。
  6. 龙蟠伯业残:伟大的事业已经衰退,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7. 风流不可抑:风流韵味无法被压制,表明文化与精神的延续。
  8. 留待后人看:将美好的文化留给后人,表达了传承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的辉煌比作“风流”,强调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以历史的视角反映现实,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冀,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磬:象征宁静与文化的传承。
  • 幽竹:代表自然的美与静谧。
  • 荒台:暗示过往的辉煌与如今的凋零。
  • 沧波:象征着历史的流动与时间的变迁。
  • 长安: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历史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磬出幽竹”意指什么?
    A. 竹林的幽静
    B. 城市的喧嚣
    C. 自然的凋零

  2. “虎踞雄城在”一句中“虎踞”指代什么?
    A. 城市的雄伟
    B. 自然的景观
    C. 历史的人物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期许
    C.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冰若的《自龙蟠里经鲁公放生池武侯驻马处 其二》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加个人化,后者则结合了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冰若诗词选》
  • 《古典诗词的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