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瞩凭空旷,悬思入窈冥。
波怜千叠绿,山爱六朝青。
江国多风雨,人心杂醉醒。
所思何处是,云佩感湘灵。
白话文翻译:
远远眺望,眼前是空旷的景象,思绪悬挂在深邃的幽冥之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怜惜那层层叠叠的绿意;山峰则爱慕着六朝的青翠。江南的国度多风多雨,人们的心情在醉与醒之间徘徊。我的思念究竟寄托在何处呢?缭绕的云朵如同佩饰,感动了湘水的灵魂。
注释:
- 远瞩:远望,指目光投向远方。
- 凭空旷:形容视野开阔,空旷的地方。
- 悬思:思绪悬挂,指深思熟虑的状态。
- 窈冥:深邃幽暗。
- 波怜:波浪怜惜,形容水波对绿色植物的眷恋。
- 千叠绿:形容绿意层层叠叠。
- 六朝青:指六朝时期的青翠山景,代表历史的文化底蕴。
- 江国:江南地区,水乡的代称。
- 风雨:比喻多变的环境与人心的动荡。
- 杂醉醒:形容人心情的复杂,既有醉意又有觉醒。
- 云佩:比喻缭绕的云彩如同装饰品。
- 湘灵:湘水的灵魂,代表水乡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冰若,近代诗人,笔名李冰若,字子昱,号秋水,出生于清末,生活于民国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描绘山水之美,反映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雨后,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江南风光的热爱与思考,结合个人的情感感受,反映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人心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雨后晚睛二首录一》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诗。诗中描绘的雨后景象,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清新与恬静。开篇的“远瞩凭空旷,悬思入窈冥”便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诗人通过远眺,展开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接下来的“波怜千叠绿,山爱六朝青”,不仅展现了层叠的绿色波光,更在意象中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六朝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赋予了诗句更深的内涵。
“江国多风雨,人心杂醉醒”则通过自然景象映射出社会人心的复杂,风雨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而“杂醉醒”则描绘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迷茫与觉醒,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最后两句“所思何处是,云佩感湘灵”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云彩在空中飘荡,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对湘水灵魂的感悟。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心的交融,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瞩凭空旷”:远远地眺望,眼前是广阔的空旷之地,表现出一种开阔的心境。
- “悬思入窈冥”:思绪在深邃的幽冥中徘徊,暗示了对未知的探求与哲思。
- “波怜千叠绿”:水波对层叠的绿色植物产生怜惜之情,体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 “山爱六朝青”:山的青翠与六朝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传达出对历史的追忆。
- “江国多风雨”:江南地区多变的天气象征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复杂。
- “人心杂醉醒”:人们的心情在醉与醒之间,暗示着对现实的迷茫与反思。
- “所思何处是”:思念的归处究竟在哪里,表达了诗人心灵的迷惘。
- “云佩感湘灵”:云朵如同佩饰,情感寄托于湘水的灵魂,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深情连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佩”比喻云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情感。
- 对仗:如“波怜千叠绿,山爱六朝青”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波与山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以及对现实人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瞩:象征着广阔的视野与心灵的追求。
- 波:水波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山:山峰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永恒。
- 江国:指代江南水乡,象征着柔美与多变的环境。
- 云佩:云彩如同装饰,象征着美好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
- B. 宋朝
- C. 六朝
- D. 明朝
-
“江国多风雨”中的“风雨”象征什么?
- A. 天气
- B. 社会动荡
- C. 情感
- D. 自然现象
-
“所思何处是”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迷惘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李冰若的《雨后晚睛》,前者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感,后者则沉静内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冰若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