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识白沙路,其如秋思何。江声到门静,山色入杯多。远树高低出,孤帆次第过。兴酣忘日暮,列坐听渔歌。
白话文翻译:
我不熟悉通往白沙的道路,心中却充满了秋天的思绪。江水的声音在门前显得格外宁静,山色映入酒杯中显得十分丰盈。远处的树木高低错落,一只孤帆在水面上依次驶过。兴致高昂时忘却了日暮,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渔歌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沙路:指通往白沙的道路,象征着一种宁静的生活。
- 江声:江水流动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的静谧。
- 山色:山的颜色,通常与景色的美丽、清新相关。
- 兴酣:兴致高涨,形容情绪愉快。
- 渔歌:渔民唱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渔歌”常见于古诗中,寓意渔民的安宁生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友棠,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邓友棠游览北兰寺时,受到了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诗人个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北兰寺列嶂亭》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北兰寺的宁静与美丽。整首诗以白沙路为引子,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陌生与向往。接下来的江声与山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诗中“远树高低出,孤帆次第过”一句,描绘了远方的树木与行船的景象,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兴酣忘日暮,列坐听渔歌”则展现了诗人在此情此景中的愉悦心情,忘却了日暮的到来,沉浸在渔歌的旋律中。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带给读者一种宁静、舒适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识白沙路,其如秋思何。 - 诗人不熟悉通往白沙的路,暗示着对生活和自然的陌生感,激发了秋思的情感。
- 江声到门静,山色入杯多。 - 江水的声音在门前显得格外安静,山的颜色映入酒杯,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 远树高低出,孤帆次第过。 - 描写远处的树木高低错落,以及孤独的船只驶过,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 兴酣忘日暮,列坐听渔歌。 - 诗人因兴致高昂而忘却了日暮,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渔歌的悠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色比作酒杯中的色彩,增强了自然的美感。
- 对仗:如“远树高低出,孤帆次第过”,强调了自然的多样性。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通过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沙路:象征宁静的生活。
- 江声:象征自然的安静与和谐。
- 山色: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 孤帆:象征自由与孤独。
- 渔歌:寓意生活的乐趣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沙路”象征什么?
- A. 忧伤的心情
- B. 宁静的生活
- C. 繁华的都市
-
诗中提到的“孤帆”代表什么?
- A. 自由与孤独
- B. 繁忙的生活
- C. 热闹的场景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无奈
- B.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C. 生活的纷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侧重于静谧的意境;而邓友棠的《游北兰寺列嶂亭》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