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别》

时间: 2025-01-23 14:20:01

赋得将离向绮窗。

桃花流水送游艭。

柔肠乍结先回九,小字亲钩定取双。

同玉案,伴银缸。

惯来一晌不惊尨。

多情恐逐浮萍去,发愿拈针绣佛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别
作者:董以宁 〔明代〕
赋得将离向绮窗。桃花流水送游艭。
柔肠乍结先回九,小字亲钩定取双。
同玉案,伴银缸。惯来一晌不惊尨。
多情恐逐浮萍去,发愿拈针绣佛幢。

白话文翻译:

将要离别时,依依不舍地望着绮窗。
桃花溪水轻轻送走我的小船。
柔情似水,愁绪纷纷,欲言又止,只好先回头。
写下小字,亲手钩定两人的约定。
在那玉案旁,伴着银缸,
过去一晌无惊,已习惯了彼此的陪伴。
多情的人,恐怕终会随波逐流,
我发誓要拿起针线,绣上佛幢,祈求平安。

注释:

  • 绮窗:精美的窗户,象征着美丽的景色和情感的寄托。
  • 游艭:小船,象征离别和旅途。
  • 柔肠乍结:柔情绵绵,情思缠绵。
  • 小字亲钩:小字是指亲密的约定,钩定则是指写下承诺。
  • 银缸:可能指美好的生活情景。
  • 浮萍:比喻漂浮不定的情感,象征离别的无奈。
  • 佛幢:佛教的标识,象征着祈愿和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明代的一位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笔触著称。她的诗多表现女性的柔情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常常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离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恋人或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其对未来的思考。诗中通过自然意象来传达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明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鹧鸪天•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现了对即将分别的恋人或朋友的深切怀念。开头"赋得将离向绮窗"便勾勒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绮窗的美丽与离别的伤感相互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桃花流水送走小船,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离别时刻的生动刻画,流动的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带走了美好而又痛苦的回忆。

在情感的表达上,"柔肠乍结先回九"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既有甜蜜的回忆,又有难以言说的愁苦。小字亲钩所带来的约定,体现了对未来的期许和不舍。而“伴银缸”则描绘了温馨的生活场景,暗示着曾经的幸福时光。

最后两句,“多情恐逐浮萍去”与“发愿拈针绣佛幢”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多情的人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意味着在离别的无奈中可能失去原有的情感。而绣佛幢则象征着对未来的祈愿和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的期盼,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赋得将离向绮窗:即将离别时,目光依恋窗外的美景。
  2. 桃花流水送游艭:桃花和流水相伴,寓意着离去的小船,增添了离别的情感。
  3. 柔肠乍结先回九:柔情万缕,情绪难以抑制,只能暂时回避。
  4. 小字亲钩定取双:用小字记录下两人的约定,象征深厚的情感。
  5. 同玉案,伴银缸:描绘过去的幸福生活场景,象征亲密关系的美好。
  6. 惯来一晌不惊尨:形容彼此相处已久,已习惯了无惊无扰的生活。
  7. 多情恐逐浮萍去:感叹多情或许会被现实冲淡,难以长久。
  8. 发愿拈针绣佛幢:祈愿未来的安宁和希望,表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花流水”比喻离别的悠长与美好。
  • 拟人:将“多情”形容为“逐浮萍”,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人性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与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绮窗:象征美丽与梦幻。
  2.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3. 流水:流动的时间,象征离别与思念。
  4. 银缸:象征着丰盈与愉悦的生活。
  5. 佛幢:象征着对平安的祈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艭”指的是: A. 大船
    B. 小船
    C. 渡船
    D. 航母

  2. “多情恐逐浮萍去”意指: A. 多情的人容易受到伤害
    B. 多情的人会漂泊不定
    C. 多情的人会被时间冲淡
    D. 多情的人会获得幸福

  3. 诗人希望通过“发愿拈针绣佛幢”表达什么? A. 希望长久相伴
    B. 祈求安宁与祝福
    C. 希望与恋人再相见
    D. 追求艺术创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鹧鸪天•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离愁别绪,但董以宁的诗更为细腻,情感层次更为复杂,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诗词文化》

以上内容为对《鹧鸪天•别》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