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社集绮园》
时间: 2025-02-04 15:35:30意思解释
满江红 社集绮园
作者: 吴绮 〔清代〕
原文展示:
秋色佳哉,正时在枫前菊后。更喜遇杨亭胜侣,移樽相就。月下横床依碧树,花间记曲添红豆。问今宵乐事定如何,西园又。真不夜,浑如昼。吹玉笛,传铜斗。任露华和酒,共沾罗袖。鱼鸟岂知家国事,盘觞且老英雄手。把浮云指点向诸君,吾何有。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景色真美啊,正好在枫树前和菊花后。更让我高兴的是遇到了在杨亭中的良朋,举杯相聚。月下横卧在碧树旁,花间的音律中还增添了红豆的情思。问今晚的乐事究竟如何,西园的景色又是怎样?真是没有夜晚,宛如白昼。吹着玉笛,传来铜锣声。让露水与美酒相互交融,共同沾湿了罗袖。鱼儿和鸟儿又怎会知道家国的事情?我们倒是可以举杯共饮,共同老去。把浮云指给诸君,我又有什么呢?
注释:
- 佳哉: 美好啊。
- 时在: 正处于。
- 杨亭: 指的是有杨树的亭子,通常是聚会的地方。
- 移樽相就: 举杯相聚。
- 横床: 指的是横卧的长椅。
- 红豆: 象征相思。
- 西园: 指代庭园,象征宁静的乐土。
- 不夜,浑如昼: 形容夜晚的明亮,犹如白天。
- 鱼鸟: 比喻无忧无虑的生物。
- 浮云: 代表变化无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诗人,以其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与友人共饮、闲游的生活情境。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秋季,正值丰收的时节,诗人借助美好的自然景色,表达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 社集绮园》以秋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以轻松愉悦的语调,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乐趣。开头的“秋色佳哉”便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而“更喜遇杨亭胜侣,移樽相就”则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月光、碧树和花间的音乐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在情感上,诗人虽然享受着当下的快乐,但在“鱼鸟岂知家国事”一句中,又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的敬仰。诗人的情感由欢愉逐渐转向深思,表现出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最终回归到与友人共饮的温暖情境,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和共鸣。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欢聚,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欢乐又带有思考的场景,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色佳哉: 赞美秋天的美丽。
- 正时在枫前菊后: 描绘秋季的景象。
- 更喜遇杨亭胜侣: 朋友的相聚让人愉快。
- 移樽相就: 举杯畅饮,享受欢乐时光。
- 月下横床依碧树: 描绘月光下的宁静场景。
- 花间记曲添红豆: 音乐和情感的交融。
- 问今宵乐事定如何: 询问今夜的乐趣。
- 西园又: 形容西园的美好。
- 真不夜,浑如昼: 夜晚明亮如昼,气氛欢快。
- 吹玉笛,传铜斗: 描述欢乐的音乐。
- 任露华和酒,共沾罗袖: 露水与酒交融,增添了诗意。
- 鱼鸟岂知家国事: 反思自然生物的无忧与人世的忧虑。
- 盘觞且老英雄手: 感叹时间流逝,英雄难再。
- 把浮云指点向诸君,吾何有: 以浮云比喻人生无常,表达个人的渺小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浮云”象征人生的无常。
- 拟人: “鱼鸟岂知家国事”赋予动物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秋日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欢愉,同时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 象征丰收与宁静的时节。
- 月光: 代表美好与浪漫的氛围。
- 碧树: 象征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 红豆: 代表相思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杨亭”象征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友谊和聚会
- C. 家国事
- D. 酒的美好
-
“鱼鸟岂知家国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国家的热爱
- B. 对英雄的敬仰
- C.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满江红 社集绮园》均描绘了月下的聚会场景,但李白更关注个体的孤独与情感,而吴绮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团聚与乐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