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咏春兰》

时间: 2025-01-22 10:20:44

三月玉街寒,锦雨丝丝不肯乾。

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

一种清芬胜麝檀。

对此忆家山,手折红苕不忍看。

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

人在花香鬓影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咏春兰
三月玉街寒,锦雨丝丝不肯干。
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
一种清芬胜麝檀。
对此忆家山,手折红苕不忍看。
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
人在花香鬓影间。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月的玉街上依然寒冷,细雨绵绵不肯干涸。
传来卖花的声音,正是春兰。
这种兰花的清香胜过麝香和檀香。
我想起家乡,手中折下红苕却又不忍心看。
还记得那年寒食夜,幽静的欢愉。
人在花香和鬓影之间。

注释:

  • 玉街:指的是华美的街道,象征着繁华与美丽。
  • 锦雨:形容细腻的雨丝,像锦缎一样美丽。
  • 春兰:一种兰花,象征着清雅与高洁。
  • 麝檀:指麝香和檀香,均为香料,诗中用以比较香气的浓郁。
  • 寒食夜:指寒食节的夜晚,古时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以纪念介之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06-1674),字仲明,号惺叟,晚号梦窗,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他以词风清婉、情感细腻而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咏物。

创作背景:这首《南乡子 咏春兰》创作于春季,正值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兰的清香以及怀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南乡子 咏春兰》通过描绘春兰的清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季的寒冷与细雨,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开篇“玉街寒,锦雨丝丝不肯干”两句,生动表现了春天的寒冷与细雨,给人以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接着“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展现了春兰的生机与活力,和卖花声相呼应,进一步引入了春天的主题。而“清芬胜麝檀”则将春兰的清香与珍贵的香料相比较,凸显了兰花的独特与高贵。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家乡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手折红苕不忍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家乡物产的怀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寒食夜,幽欢”则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营造出一种情感的深邃与幽远。

整首诗在清香与寒意之间,穿插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一种清新而又哀婉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月玉街寒:三月的玉街上依然寒冷,暗示春季的迟到。
  2. 锦雨丝丝不肯干:细雨如丝,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体现春季的气候特性。
  3. 飘得卖花声到了,春兰:卖花声传来,春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4. 一种清芬胜麝檀:春兰的香气清新,胜过名贵的麝香和檀香,表现兰花的独特魅力。
  5. 对此忆家山:因兰花而想起故乡的山川,表达思乡之情。
  6. 手折红苕不忍看:折下红苕却不忍心看,暗示对故乡的深情与不舍。
  7. 还记那年寒食夜,幽欢:回忆寒食夜的快乐,展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8. 人在花香鬓影间:人在花香中,鬓影轻摇,渲染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兰的清香比作麝香和檀香,突显其独特性。
  • 对仗:如“寒食夜,幽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绘花香和鬓影,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特征,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兰的优雅与清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欣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对自然与故乡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兰:象征着高洁、优雅,代表春天的生机。
  2. 寒食夜:象征着怀旧与追忆,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向往。
  3. 红苕:代表故乡的特产,寓意着对家乡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

    • A. 玫瑰
    • B. 春兰
    • C. 菊花
    • D. 荷花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飘得卖花声到了,__”。

  3. 判断题:诗人通过春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对/错)

答案

  1. B
  2. 春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往昔的怀念,但陈维崧的作品更倾向于清雅与细腻,李清照则更加感性与直接。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解析入门》
  3.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