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顾眉生桃花小幅》

时间: 2025-01-10 22:41:59

银镜朝霞,琼壶别泪。

搓酥滴粉天然媚。

细腰宫里露华浓,曲栏斜倚人微醉。

照眼波明,吹香雨细。

翩翩燕子寻春至。

如花人去几多时,红钤好认横波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镜朝霞,琼壶别泪。
搓酥滴粉天然媚。
细腰宫里露华浓,
曲栏斜倚人微醉。
照眼波明,吹香雨细。
翩翩燕子寻春至。
如花人去几多时,
红钤好认横波字。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如银镜般闪耀,
在琼壶中留下离别的泪水。
轻轻搓揉的酥粉自然流露出妩媚。
细腰的美人儿在宫中露水浓郁,
倚靠在曲栏上,微微醉意朦胧。
眼波如水般清澈,细雨轻柔吹拂。
燕子翩翩飞舞,春天已然来到。
如花似玉的她已不知去向多少时,
那红钤笔迹可以轻易辨认出她的横波字。

注释:

  • 银镜朝霞:形容清晨的阳光,银镜比喻光亮而明媚。
  • 琼壶:琼是美玉,壶指酒壶,这里象征着珍贵的饮品或离别的悲伤。
  • 搓酥:指轻柔地揉捏,形容女子的妆容。
  • 细腰宫里:形容女子纤细的身姿。
  • 露华浓:形容宫中湿润的露水,暗示清晨的幽静。
  • 曲栏:曲折的栏杆,增添了空间的美感。
  • 红钤好认横波字:指女子留下的字迹,横波字形如波浪,形容字迹优美且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芸,清代女诗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作品多反映女性的情感与生活,风格细腻而富有情趣,常常描绘春日、花卉等自然景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踏莎行 顾眉生桃花小幅》创作于清代,正值女性地位逐渐提升的时期。诗中体现了女性对美丽的追求和对爱情的细腻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温柔和妩媚形象的赞美。

诗歌鉴赏:

《踏莎行 顾眉生桃花小幅》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及女子的妩媚形态。开篇以“银镜朝霞”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明丽的氛围,给人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冲击。紧接着,诗人借用“琼壶别泪”的意象,暗示了离别的伤感,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搓酥滴粉天然媚”,展现了女子的妆容与魅力,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她那轻柔的动作和美丽的姿态。细腰和露华浓的描绘,使得整体画面更加生动,引发读者的共鸣,感觉到那份春日里的幽静和温柔。

“照眼波明,吹香雨细”则是对春天的进一步描绘,透过细雨的轻柔,表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似乎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更是在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最后一句“红钤好认横波字”则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词用词考究,情感细腻,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审美与感受,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镜朝霞:用光辉的早晨比作镜子,象征清新的气息。
  2. 琼壶别泪:美酒如琼,离别时的悲伤。
  3. 搓酥滴粉天然媚:描写女子化妆的过程,突显自然的美。
  4. 细腰宫里露华浓:形容女子的纤细与朝露的清新。
  5. 曲栏斜倚人微醉:女子倚靠栏杆,显得醉意朦胧。
  6. 照眼波明,吹香雨细:眼神如波,细腻的雨点如香气。
  7. 翩翩燕子寻春至:燕子飞舞,象征春天的到来。
  8. 如花人去几多时:对美人儿的思念,暗示时间的流逝。
  9. 红钤好认横波字:字迹清晰,写下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朝霞比作银镜、琼壶比作美酒,增强诗句的美感。
  • 拟人:燕子翩翩飞舞,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春天的美丽与爱情的感悟展开,表现了对女子美丽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惆怅,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镜朝霞:象征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 琼壶:代表珍贵的饮品,象征爱情与离别的悲伤。
  • 细腰:象征女性的柔美。
  • 曲栏:增添空间的美感,暗示女子的幽静与妩媚。
  • 红钤字:象征女子的个性与情感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银镜朝霞”比喻什么?

    • A. 清晨的阳光
    • B. 美丽的女子
    • C. 伤感的离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搓酥滴粉天然媚”,形容的是____的妆容。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翩翩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对/错)

答案:

  1. A
  2. 女子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美丽和情感的细腻,但李清照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摧残与思念。
  • 《水调歌头》:苏轼的作品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宏观描绘和哲理思考,风格较为雄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