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江上作》
时间: 2025-01-27 03:2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顷晴漪皱绿,四围晚髻黏红。
蛋户鲎帆来海外,犀液龙漦贮月中。
寒潮打故宫。
雁叫酸然欲雨,鼍吟砉若成风。
刘毅宅边堆蔓草,郭璞坟前拥断篷。
秋江愁杀侬。
白话文翻译:
广阔的江面上,晴空映照着波光粼粼,四周的晚霞如同女子的发髻,映照着红色的余晖。
一只只海鸥在远方飞来,犹如海上的帆船,月光下的水面如同犀牛的泪液,宁静而美好。
寒潮袭来,打击着故宫的古老城墙。
雁声悲啼,仿佛预示着即将降雨,蛤蟆的吟叫声如同狂风般呼啸。
刘毅的故宅旁边长满了蔓草,郭璞的坟墓前被断掉的篷布所包围。
在这秋天的江边,我的忧愁无以言表。
注释:
- 千顷:形容广阔的水面,指的是无边无际的江面。
- 晚髻:指的是晚霞,像女子的发髻一样,形象生动。
- 蛋户鲎帆:这里的“蛋户”可能指的是一种独特的帆船,鲎帆则形容其形态。
- 犀液:犀牛的眼泪,形容水波温柔而美丽。
- 砉:形声字,表示声响,传达出蛙鸣的声音。
- 刘毅、郭璞:历史人物,刘毅是东晋时期的名将,郭璞是晋代的著名文学家和道教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字梦云,号石头,江苏无锡人,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以词作见长。他的词风清新脱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江边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内心的忧虑和对往事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破阵子 江上作》是一首富有浓厚秋意的诗作,通过对江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索。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江面,细腻而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人用“千顷晴漪皱绿”来展现江水的波澜起伏,接着“晚髻黏红”则将晚霞的美丽与柔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提到的“蛋户鲎帆”,不仅描绘了江上的船只,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接下来转而描写寒潮与雁叫,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两句提到历史人物的故宅与坟墓,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诗人在此抒发了对往事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过对景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顷晴漪皱绿”:开篇描绘江面水波的清澈与广阔,展现自然的美。
- “四围晚髻黏红”:晚霞如同女子的发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一种温柔的意象。
- “蛋户鲎帆来海外”:暗示着江上的船只,体现出一种遥远与自由的感觉。
- “犀液龙漦贮月中”:用犀牛的泪水形象化江水的柔美,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寒潮打故宫”:转折处引入寒意,渗透出历史的沉重感。
- “雁叫酸然欲雨”:雁声传递出诗人的忧伤,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象征着情感的倾诉。
- “鼍吟砉若成风”:蛤蟆的吟叫声如同风声,增强了情境的生动感。
- “刘毅宅边堆蔓草,郭璞坟前拥断篷”:历史人物的隐喻,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反映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慨。
- “秋江愁杀侬”:诗的结尾将情感升华,表现出深沉的秋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晚髻”比喻晚霞,生动形象。
- 拟人:如“雁叫酸然欲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展现了个体情感与社会历史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晚霞:象征着美好与短暂,暗含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雁声:象征着孤独与思乡。
- 草与篷:象征着历史的遗迹与人事的消逝,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不是诗中的内容? A. 千顷晴漪皱绿
B. 雁叫酸然欲雨
C. 月照长空夜未央
D. 刘毅宅边堆蔓草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刘毅与郭璞
D. 白居易 -
“晚髻”在诗中比喻的是? A. 女人的发髻
B. 晚霞
C. 夕阳
D. 江水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破阵子 江上作》均描写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偏向于豪放与壮观,后者则侧重于抒情与细腻。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豪迈,后者沉郁,均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陈维崧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