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拟过竹逸斋前探梅辄因雨阻词以柬之》

时间: 2025-01-27 03:28:53

昨夜雏寒侧侧,今晨小雨濛濛。

屡拟寻花过涧北,屡约听莺到水东。

心情无那慵。

丽景偏怜易谢,冶游最惜难逢。

四百八十南朝寺,二十四番花信风。

鹃啼催落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子 拟过竹逸斋前探梅辄因雨阻词以柬之
作者: 陈维崧

昨夜雏寒侧侧,今晨小雨濛濛。
屡拟寻花过涧北,屡约听莺到水东。
心情无那慵。
丽景偏怜易谢,冶游最惜难逢。
四百八十南朝寺,二十四番花信风。
鹃啼催落红。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寒气袭来,微微侧侧的冷意让我难以入眠;今晨的小雨细细密密,似乎在催促着我。
我屡次想要去涧北寻花,却屡屡约好听莺的声音在水东,却又因天气阻碍了我的计划。
我的心情变得懒散而无奈。
美好的景色总是容易消逝,而美好的时光更加难得。
四百八十座南朝的寺庙,二十四种花信的风。
杜鹃在啼鸣,催促着花瓣的凋落。

注释

  • 雏寒:初春的寒冷。
  • 侧侧:轻微的、摇晃的样子。
  • 濛濛:细小的雨点模糊的样子。
  • 涧北:指涧水的北边,常用来指代春花。
  • 水东:指水流向东边,可能是约定的地点。
  • 冶游:游玩、游乐。
  • 南朝寺:南朝时期的寺庙,代表着古代的文化遗存。
  • 花信风:指春天花开的信号,也暗示着春风到来。
  • 鹃啼:杜鹃鸟的啼鸣,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约1680),字仲明,号竹逸,清代诗人,以词名世,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景色的追求。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融入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因春雨阻碍了他探梅的行程,诗人通过描写景物和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惜别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细雨和诗人对春花的渴望。开篇的“昨夜雏寒侧侧”便传达出一种清晨初醒时的寒意,接着的小雨“濛濛”则增添了季节的氛围。诗人在此时心中既有对自然美的期待,也有因天气原因而感到的无奈与慵懒。诗中反复提到“屡拟寻花”、“屡约听莺”,显示出他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但又因春雨的阻挡而未能如愿。这样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与生活中的无奈。

后半部分提到的“四百八十南朝寺”和“二十四番花信风”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与感慨,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景物的易逝。结尾的“鹃啼催落红”更是将这种伤感升华,杜鹃鸟的啼鸣象征着春天的结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和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夜雏寒侧侧:昨夜的寒气让人感到微微的刺骨,暗示自然界的变化。
  2. 今晨小雨濛濛:今晨的细雨如烟雾般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3. 屡拟寻花过涧北:多次计划去涧北寻找花朵,表达对春花的渴望。
  4. 屡约听莺到水东:多次约定听莺啼鸣,却因天气而无法成行。
  5. 心情无那慵:心情懒散无力,显示出对美好时光的无奈。
  6. 丽景偏怜易谢:美丽的景致总是容易消逝,表达对时光的珍惜。
  7. 冶游最惜难逢:游玩的乐趣难得,令人更为珍惜。
  8. 四百八十南朝寺:提及南朝的寺庙,寓意历史的沧桑。
  9.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天的花信,象征着春的到来。
  10. 鹃啼催落红:杜鹃鸟啼鸣催促着花瓣的凋落,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生命的轮回。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雨和杜鹃鸟赋予人性,使自然有了情感。
  • 对仗:如“屡拟寻花”和“屡约听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花信风”比喻春天的到来,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反映出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冬天的残留,预示着春的到来。
  • :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也可以暗示忧伤。
  • :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生命。
  • :象征着春天的欢快与希望。
  • :象征着哀伤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百八十南朝寺”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寺庙?

    • A. 唐朝
    • B. 南朝
    • C. 宋朝
  2. “鹃啼催落红”中的“鹃”指的是什么鸟?

    • A. 燕子
    • B. 杜鹃
    • C. 麻雀
  3.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未能完成探梅的计划?

    • A. 雨天
    • B. 疲倦
    • C. 没有约好时间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陈维崧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李清照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陈维崧则在景物描写中融入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