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三峰碧》
时间: 2025-01-10 23:1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陵王·三峰碧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三峰碧。缥渺烟光树色。高寒处,上有猿啼,鹤唳天风夜萧瑟。山形似笔格。人道江南第一。游紫观,月殿星坛,积翠楼前吹铁笛。客来访灵迹。闻王郭当年,曾此驻锡。二仙为谒浮丘伯。从骖鸾去后,云深难觅。丹炉灰冷杵声寂。依然旧泉石。泉石。最幽阒。更禽静花闲,松茂竹密。清都绛阙无消息。共羽衣挥尘,感今怀昔。堪嗟人世,似梦里,驹过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三座碧绿的山峰,缥缈的烟光和树影交织在一起。在高寒的地方,猿猴啼叫,白鹤在夜风中哀鸣,显得萧瑟凄凉。山的形状似乎像一支笔,传说这是江南最美的地方。游人来到紫观,月殿、星坛,积翠的楼前吹奏着铁笛。客人来访灵异的迹象,听说王郭当年曾在这里驻足。两位仙人曾前来拜访浮丘伯,自从乘坐神鹰离去后,云雾深处再也难以寻找。丹炉已经冷却,杵声寂静。依旧是那古老的泉石,最为幽静深邃。鸟儿安静,花儿闲适,松树茂盛,竹子密集。清都的绛阙再无消息。与羽衣相携,感慨现实与过去,令人惋惜人生,犹如梦中,时光匆匆而过。
注释:
- 缥渺:形容轻薄而虚幻的样子。
- 猿啼:猿猴的叫声,象征孤独与凄凉。
- 鹤唳:白鹤的鸣叫,常与高洁、孤独相联系。
- 紫观:指道教的观庙,通常是修道者的居所。
- 王郭:王与郭是历史上的人物,可能指代某些高人或名士。
- 浮丘伯:道教中的仙人,代表长生不老的理想。
- 鲲鹏:古代神话中的巨鸟,象征鹏程万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是宋代的著名诗人,擅长词曲创作,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的诗词往往富有哲理,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兰陵王·三峰碧》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与哲学思考的词作。诗人在描绘三峰的碧绿时,运用“缥渺烟光树色”等词句,将山水的清幽与人心的孤寂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中的猿啼与鹤唳,构成了一幅高寒夜景,显得萧瑟而又深邃。接着,诗人提到游紫观、月殿、星坛等,既是对道教文化的引入,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词中提到的“王郭”和“浮丘伯”,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象征,也反映了人们对高人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敬仰。最后,诗人以“堪嗟人世,似梦里,驹过隙”收尾,感慨人生如梦,时光荏苒,令人深思。整体来看,这首词在意境上超脱,情感上深邃,充分体现了葛长庚对生命、自然和理想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峰碧”:描绘三座青翠的山峰,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 “缥渺烟光树色”:形容山间的烟雾与树影交织,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 “高寒处,上有猿啼,鹤唳天风夜萧瑟”:夜晚的山中,猿猴的叫声与鹤鸣声相伴,显得孤寂。
- “山形似笔格”:山的形状如同书法的笔画,暗示文人气质。
- “人道江南第一”:传说此地为江南最美之地,增强了其神秘感。
- “游紫观,月殿星坛”:引入道教文化,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丹炉灰冷杵声寂”:象征修道者的孤独与寂静。
- “堪嗟人世,似梦里,驹过隙”:感慨人生短暂,如同梦境般转瞬即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形似笔格”,通过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
- 拟人:猿啼、鹤唳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如“人道江南第一”,形成了工整的音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三峰:象征高远、理想的追求。
- 猿啼、鹤唳:传达孤独、寂寞的情感。
- 紫观、丹炉:代表道教文化与修道理想。
- 泉石: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兰陵王·三峰碧》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苏轼
- C. 葛长庚
- D. 陶渊明
-
诗中提到的“浮丘伯”是?
- A. 古代名士
- B. 道教仙人
- C. 诗人自己
- D. 现实中的人物
-
“堪嗟人世,似梦里,驹过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C. 对名利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葛长庚的《兰陵王·三峰碧》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葛长庚更偏向于哲思与人世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