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时间: 2025-01-10 23:00:47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白话文翻译:

将要前往吉州拜访王使君叔的王牧,细细的青草覆盖着绿洲,王孙们不怕薄游闲逛。年纪尚轻,正是初次披上冠带的年华,文采和气质仍像旧时的弓和皮裘。野外的渡口百花争相开放,春日的池塘水流潺潺,令人心生惆怅。使君若能怜惜小阮,想必也会想到他倚门而愁的情景。

注释:

  • 细草:细嫩的草。
  • 绿汀洲:水中长出来的绿色洲滩。
  • 王孙:王公贵族的子弟,指代年轻人。
  • 薄游:轻松的游玩。
  • 年华:年纪和时光。
  • 冠带: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代表身份的象征。
  • 文体:指文采气质。
  • 野渡:乡间的渡口。
  • 小阮:阮郎,指代年轻人,或是特指某个朋友。
  • 倚门愁:倚着门感到忧愁,体现一种思念和惆怅的情绪。

典故解析:

“王孙”这一称呼源自古代贵族,常用来形容出身高贵的年轻人。古代文人常以“王孙”的身份自喻,表达对游玩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倚门愁”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与失落的情感,体现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与王牧之间的送别场合,表达了他对朋友前往吉州的祝福与不舍之情,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歌鉴赏:

李嘉祐的《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春日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诗的开头以“细草绿汀洲”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传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接着通过描写年轻的王孙耐心游玩,展现出青春的无忧无虑。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不禁回首往事,感慨年轻时的年华与文采,而“文体旧弓裘”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日的怀念。

在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时,诗人巧妙地运用“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来表现春日的活力与流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一句“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友人的离去使他感到孤寂和思念,希望使君能够理解小阮的忧愁。这种情感的波动让整首诗有了更深的层次,既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细草绿汀洲:清新自然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王孙耐薄游:王孙们心态悠闲,象征着青春的自在。
    • 年华初冠带:年轻人刚步入成年的阶段,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文体旧弓裘:怀念过去的文学成就与风范。
    •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使君能够理解友人的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初冠带”,用自然景象反映人的心境。
    • 拟人:春塘水“乱流”,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友人的情感寄托,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珍惜与对友谊的向往,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深情的祝福。

意象分析:

  • 细草: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 绿汀洲: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 年华: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成长的过程。
  • :春天的花开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水流: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嘉祐
    • C. 王维
    • D. 白居易
  2. 诗中“倚门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期待
    • C. 忧愁
    • D. 愤怒
  3. “年华初冠带”中的“冠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成年男子的标志
    • C. 一种衣服
    • D. 一种食物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送李少府谒李太白》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孟浩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词对比

杜甫的《送李少府谒李太白》同样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两首诗都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李嘉祐的作品更侧重于青春的感慨与自然的生机,杜甫则更加注重于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