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

时间: 2025-02-04 15:28:10

东郊车马走红尘,城外多於城里人。

谁信今朝还政后,过如前岁下车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郊车马走红尘,城外多於城里人。
谁信今朝还政后,过如前岁下车新。

白话文翻译:

东郊的车马在红尘中行驶,城外的人比城里的人还要多。
谁会相信今天刚刚恢复政权,生活却和去年刚下车时一样?

注释:

  • 东郊:指城市的东边郊外,象征着繁华与喧嚣。
  • 车马:指代行人和交通工具,暗示繁忙的生活状态。
  • 红尘:指尘世间的繁华与喧嚣。
  • 还政:恢复政权,指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
  • 下车:指刚刚上任或刚刚进入某种新的状态。

典故解析:

“还政”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变化或改革,反映了历史上多次更迭的政治局势。在宋代,政治腐败与民生困苦常常是诗人关注的焦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慎独,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的政治环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政治动荡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新政权的不信任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城内外的生活,表达了对人心惶惶和政治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繁忙而又令人失望的场景。东郊的车马穿行于红尘之中,显示出生活的忙碌与喧嚣,然而,城外的人比城里的人还要多,暗示了社会的混乱与不安。尽管政权已经恢复,但诗人却质疑这种变化是否真的能够改善民生,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怀疑和无奈。整首诗以“谁信”开头,反映出诗人对政治变革的冷漠与讽刺,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司马光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郊车马走红尘:描绘了东郊繁忙的车马,象征着市井的繁华与人们的忙碌。
  • 城外多於城里人:强调城外的生活更为热闹,暗示社会动荡与民众的流动。
  • 谁信今朝还政后:质疑新政权的实施是否真能带来改变,表达了对政治的失望。
  • 过如前岁下车新:指尽管政权更替,民生依旧毫无改善,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了对比,如“车马走红尘”与“多於城里人”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使用“谁信”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 rhetorical tension。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质疑,表达了对政治变革的怀疑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车马:象征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状态。
  • 红尘:代表繁华与世俗的喧嚣。
  • 城外:暗示着一种逃避与无奈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郊”指的是哪里?

    • A. 城市中心
    • B. 城市的东边郊外
    • C. 乡村
    • D. 西边
  2. “谁信今朝还政后”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疑?

    • A. 政权的稳定性
    • B. 人民的生活
    • C. 未来的变化
    • D. 全部以上
  3. 诗中提到的“红尘”象征着什么?

    • A. 贫困
    • B. 繁华与喧嚣
    • C. 安静
    • D. 自然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诗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政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而杜甫则通过对春天的描绘,隐喻了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失落。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注,但表达方式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及相关研究资料
  • 司马光生平与作品分析的相关书籍
  • 宋代文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