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坞》

时间: 2025-02-04 16:20:09

二何迹相继,竹坞日阴森。

欲识养民意,先观爱物心。

低垂樽俎冷,密映管弦深。

勿怪湖光少,年来碧影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坞
二何迹相继,竹坞日阴森。
欲识养民意,先观爱物心。
低垂樽俎冷,密映管弦深。
勿怪湖光少,年来碧影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到,竹林中的小屋,日光透不进来,显得阴森。在想要了解百姓的心意之前,应该先观察他们对自然的热爱。酒樽和菜肴冷冷清清地低垂着,管弦乐器在幽深的环境中映照出淡淡的光影。不要怪湖光的少,年复一年,湖水的碧影已慢慢侵入了竹林的深处。

注释:

  • 二何迹相继:指两个方向的足迹交错在一起。
  • 竹坞:竹林中的小屋。
  • 日阴森:阳光照不进来,显得阴暗而森然。
  • 养民意:指养活百姓的政策和民众的心声。
  • 爱物心:对自然和物品的热爱之心。
  • 樽俎冷:酒樽和菜肴冷落无人问津。
  • 管弦深:乐器在幽深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清幽。
  • 湖光少:湖面的光线显得很少。
  • 碧影侵:湖水的碧色影子渐渐侵入竹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退谷,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擅长诗词,文风简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关注。

诗歌鉴赏:

《竹坞》通过描写竹林中的幽静环境,展现出诗人的思考与情感。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竹坞的阴森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指出,要想理解百姓的生活和心声,首先要关注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这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冷落的酒樽和菜肴,映衬出生活的单调与无奈,而幽深的管弦乐器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最后一句强调湖光的稀少,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侵蚀,也许是在暗示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忽视。整首诗在表现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何迹相继”:描绘竹林中的人迹,暗示人与自然的交融。
    • “竹坞日阴森”:营造出一种阴暗的氛围,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欲识养民意,先观爱物心”:强调对自然的热爱与百姓生活之间的联系。
    • “低垂樽俎冷,密映管弦深”:表现生活的冷清与音乐的幽深,蕴含着思索。
    • “勿怪湖光少,年来碧影侵”: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对自然的忽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坞”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加强了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环境赋予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共鸣。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竹坞:象征宁静、隐逸的生活环境。
  • 湖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
  • 樽俎:象征生活的冷清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坞”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种类
    B. 竹林中的小屋
    C. 竹子的用途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养民意”主要是指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C. 对政策的理解
    答案:B

  3. “勿怪湖光少”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山中杂诗》王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将《竹坞》与王维的《终南山》进行对比,前者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的独立与人类的渺小。

参考资料:

  • 《司马光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入门:从入门到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