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模写精楷难复加仆虽未睹》

时间: 2025-01-27 03:30:54

万古风涛浸石岩,老苔垂足细{髻吉换监}鬖。

传闻海底珠无数,何事从来散不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古风涛浸石岩,
老苔垂足细髻新。
传闻海底珠无数,
何事从来散不簪。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万年风涛不断地冲刷着石岩,古老的苔藓低垂于岩石上,似乎在披着新的细髻。传闻海底有无数珍珠,但为何从来没有人能够将它们串成簪子(装饰品)呢?

注释

  • 万古:极长的时间,这里指非常久远的历史。
  • 风涛:风和波涛,指海洋的风浪。
  • :浸泡,渗透。
  • 老苔:年老的苔藓,寓意历史悠久。
  • 垂足:垂下的脚,形容苔藓的生长状态。
  • 细髻:形容苔藓如同女子的细致发髻,生动形象。
  • 传闻:听说,传说。
  • 海底珠:指海底的珍珠,象征美好的事物。
  • 散不簪:比喻散落的珍珠没有人能将其串成装饰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司马光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珍贵事物得不到珍视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的“万古风涛浸石岩”,以大自然的力量作为背景,展现了岁月如流水般不可逆转的特性;而“老苔垂足细髻新”则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在后两句“传闻海底珠无数,何事从来散不簪”中,诗人通过珍珠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与追求,传达出一种对未能把握人生美好时光的惋惜。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之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古风涛浸石岩:描写了自然界的景象,展现出大海与岩石的冲击,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2. 老苔垂足细髻新:将苔藓形象化,暗示时间的积淀与新生,表达了自然的生生不息。
  3. 传闻海底珠无数:引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暗指珍贵的价值。
  4. 何事从来散不簪:反思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强调了对珍贵事物的忽视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苔藓比作细髻,形象生动。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老苔垂足”展现苔藓的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与珍贵事物的珍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思人生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散落,表达了对历史、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涛:象征着历史的冲击与变迁。
  • 石岩:体现了坚韧与时间的积淀。
  • 老苔: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顽强。
  • 海底珠:象征着美好与珍贵,但却难以把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古风涛”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风的力量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2. “老苔垂足”中的“老苔”比喻了什么? A. 年龄大的人
    B. 历史的积淀
    C. 生命的短暂

  3. 诗中传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愤怒
    C. 感伤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的《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但前者侧重于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诗歌选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相关古诗词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