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宗皇帝挽歌词二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声教万余里,文明四十春。
茂勋留信史,盛福满生民。
共适禽鱼乐,安知橐籥仁。
百年龙驭远,空复仰威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哀悼,赞美了他的治国才能和对人民的福祉。诗中提到,仁宗的教化声名传遍万里,经过四十年的治理,国家文明昌盛;他的丰功伟绩将被后人铭记,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诗人以“禽鱼乐”来描绘仁宗的仁爱之心,显示他对生灵的关怀;而最后一句则感慨仁宗的去世,令人空自仰望他的威德和神迹。
注释:
- 声教:指帝王的教化声名。
- 文明:指国家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 茂勋:指丰厚的功勋。
- 盛福:指国家的富饶和人民的幸福。
- 橐籥:古代乐器,这里比喻仁爱之心。
- 龙驭: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驭指驾驭,意指皇帝的统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政治上主张节俭治国,反对贪污腐败,提倡儒学。
创作背景:
《仁宗皇帝挽歌词二首》是司马光为悼念仁宗皇帝而作。仁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众生活富足,因此诗中充满了对仁宗皇帝的赞美和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切怀念和赞美。开头两句便通过“声教万余里,文明四十春”描绘了仁宗的德治之广和治国的成就,展现了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的局面。接着,诗人提到“茂勋留信史,盛福满生民”,强调了仁宗的丰功伟绩会被后人铭记,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仁宗的崇敬之情。
中间几句通过“共适禽鱼乐,安知橐籥仁”,表现了仁宗对百姓的仁爱与关怀,表达了对生灵的珍视和对帝王仁德的期待。最后一句“百年龙驭远,空复仰威神”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感叹仁宗的离去,使人们只能仰望他的威德与慈悲,留下无限的惋惜与怀念。
全诗不仅是对仁宗的追思,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期待,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声教万余里:仁宗的教化声名传播极广,影响深远。
- 文明四十春:四十年间,国家文化和文明得到了显著发展。
- 茂勋留信史:仁宗的功绩将被后人所铭记,留在历史上。
- 盛福满生民: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繁荣昌盛。
- 共适禽鱼乐:仁宗关心生灵,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 安知橐籥仁:不知他有多少仁爱之心,借乐器象征仁德。
- 百年龙驭远:仁宗的统治将远离历史舞台。
- 空复仰威神:人们只能仰望他的威德,感慨其离去的空虚。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和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橐籥”比喻仁德,形象生动。
- 夸张:如“声教万余里”,强调仁宗的影响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仁宗皇帝的回忆,表达了对仁爱和德治的向往,体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思考,以及对失去领导者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声教:象征帝王的教化与影响。
- 文明:文化的象征,反映国家的兴盛。
- 禽鱼:生灵的象征,代表仁宗的关怀。
- 龙驭:代表帝王的威严与统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的状况如何?
- A. 贫穷
- B. 繁荣
- C. 动乱
-
诗中提到的“橐籥”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仁爱
- C. 武力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惋惜
- C. 高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 李白的《将进酒》,通过酒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此诗均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但杜甫更多的是通过战争和国家动乱来感叹,而司马光则是通过仁宗的治世来展现美好。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 《宋代诗词选》
- 相关历史资料关于仁宗皇帝的生平与治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