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圣俞挽歌二首
作者: 司马光
兵形穷胜负,史法贯兴衰。
落落虽殊众,恂恂不迕时。
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
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兵器的形势已到胜负的尽头,历史的法则贯穿兴亡的过程。虽然落魄的境地与众不同,却也不妨碍我恭敬地对待时局。身居卑微之位,名声却自有尊重;才华出众的人,命运却必然奇特。世俗的人们又怎能识得真才实学,只能叹息而作诗。
注释:
字词注释:
- 兵形:指军队的形势或局势。
- 穷:尽头、极限。
- 史法:历史的法则。
- 落落:指落魄的状态。
- 恂恂: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 迕:违背、冲突。
- 位卑:地位低下。
- 名自重:名声自有尊重。
- 才大命须奇:有大才华的人往往命运奇特。
- 世俗:世间一般的看法。
- 伤嗟:感到惋惜与叹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士人的传统观念与人生哲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提倡理学,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
《梅圣俞挽歌二首》写于梅圣俞去世之际,表达对朋友的哀悼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士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哲理性。
诗歌鉴赏:
《梅圣俞挽歌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深情的挽歌,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又映射出作者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全诗四句,言简意赅,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情感。
首句“兵形穷胜负,史法贯兴衰”开篇即以历史的视角审视人类的命运,作者通过对兵器形势的分析,表达了历史法则的无情与必然。这种视角不仅关乎个人,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兴衰更替,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历史观。
接下来的“落落虽殊众,恂恂不迕时”则表现了对个人境遇的思考,即便身处卑微,仍要以恭敬的态度面对时局。这种恭敬不仅是对环境的适应,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修养。
“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是对个人价值的坚定信念,强调即使处于低位也要自重,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其命运往往也会有不寻常的变化。这种对命运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壮与无奈。
最后一句“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则是对世俗眼光的批判,强调世人往往无法识别真正的才华与价值,因而只能对逝者感到惋惜。整首诗在哀悼中透出一种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士人的情怀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兵形穷胜负:历史的战局已到尽头,胜负已显。
- 史法贯兴衰:历史的法则贯穿着国之兴衰。
- 落落虽殊众:即使落魄,境遇却独特。
- 恂恂不迕时:我依然恭敬地对待时局。
- 位卑名自重:地位虽低,但名声自然会受到重视。
- 才大命须奇:有才华的人,命运必定不同寻常。
- 世俗那能识:世人何能识别真正的才华?
- 伤嗟止为诗:只能感叹与惋惜,写诗以寄托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映照,赋予诗句更深层的含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个体命运、历史兴衰的思考,以及对真才实学未被世俗识别的无奈与感慨。诗人通过对友人的哀悼,抒发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展现出士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形:象征历史的战争与变迁。
- 史法:历史的法则,象征命运的无情。
- 位卑:象征社会地位,反映个人境遇。
- 才大:象征真才实学,代表人的内在价值。
- 世俗:象征人们的普遍观念,反映社会的偏见。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揭示了士人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在对友人的哀悼中,呈现出深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兵形穷胜负”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胜负
B. 历史的必然规律
C. 个人的命运
答案:B -
“位卑名自重”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地位低下的人不值得尊重
B. 低位者也应当自重
C. 名声与地位无关
答案:B -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友人的怀念
B. 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C. 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梅圣俞挽歌二首》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命运与历史的关系,而杜甫则更注重国之命运与个人情怀的结合。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历史的思考,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司马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梅圣俞挽歌二首》的艺术魅力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