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慧师归眉山》
时间: 2025-01-27 03:3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文慧师归眉山
—— 司马光
至人心如云,去住叭所适。
飘摇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暖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毕自然,於何寄驭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至高无上的人的心情如同云彩般飘渺,随意而去,随意而来。他在四海之间漂泊,难以再去评判世间的喧嚣与安静。最近从王城游玩归来,红尘中的暖意伴随着早晨和傍晚的时光。忽然想到要回到故乡的山峰,却无法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人生的离合都是自然的规律,又何必寄托于世俗的忧愁呢?从今往后我愿意在林间静坐,白头老去时依然傲视泉石。山鸟聚集在我的手掌中,巴猿在我身旁侍奉着酒壶。寺前的烟雾缭绕得很深,究竟在哪里能寻找到往日的踪迹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至人:指道德高尚或智慧超群的人。
- 叭:音节,表示随意、随处的意思。
- 朅来:近来、最近。
- 红尘:指繁华的世俗社会。
- 故峰:故乡的山峰。
典故解析:
- 王城:可能指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宋代的都城。
- 巴猿:象征陪伴与友谊,巴猿原产于四川一带,与诗人心境的交融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逢懿,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于世,主张理学,强调治国理政和历史教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司马光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故乡的眷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蕴深厚,透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故的淡泊。诗中的“至人心如云”开篇便引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诗人追求的理念。接下来的“飘摇涉四海”,则反映了人生如浮云,四海漂泊的无奈与孤独。
“红尘暖晨夕”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世俗生活的温暖,而“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则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离合自然,诗人以此释怀,表明了对人生变迁的理解与接受。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展现了诗人对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的向往,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最后几句“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则引人深思,诗人似乎在探索生存的意义与目的,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融合了哲理与自然美,展示了司马光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人心如云:至高无上的人心情如云般自由自在。
- 去住叭所适:随意走动,不必在意去处。
- 飘摇涉四海:在四海之间漂泊,生活不定。
- 岂复校喧寂:难以再去评判世间的嘈杂与宁静。
- 朅来王城游:最近游玩于王城。
- 红尘暖晨夕:在繁华的尘世中感受到温暖。
- 忽思还故峰:突然想要回到故乡的山峰。
- 不可留宿昔:无法停留在过去的时光。
- 离合毕自然:人与人的离合都是自然的规律。
- 於何寄驭戚:又何必寄托于世俗的忧愁呢?
- 从兹坐林下:今后愿意在林中静坐。
- 白首傲泉石:即使白头也要傲视泉石。
- 山鸟集掌中:山鸟聚集在手掌中。
- 巴猿侍瓶锡:巴猿在旁侍奉着酒壶。
- 寺前烟蔓深:寺前的烟雾弥漫得很深。
- 何处求行迹:在这深烟中,哪里能寻找往日的踪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云,形象生动。
- 对仗:如“去住叭所适,飘摇涉四海”,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山鸟、巴猿像人一样陪伴,增强了诗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故乡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与随意,反映人生态度。
- 红尘:代表繁华的世俗生活,体现对世俗浮华的思考。
- 故峰:象征归属与怀念,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泉石:自然的象征,表达心灵的寄托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至人”指的是: A. 道德高尚的人
B. 普通人
C. 君王 -
下列哪一句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A. 离合毕自然
B. 忽思还故峰
C. 山鸟集掌中 -
诗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界
B. 繁华的世俗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送文慧师归眉山》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注重个人情感,而《送文慧师归眉山》则融入了自然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司马光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