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公寻做作》

时间: 2025-04-28 13:10:18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

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

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

清香远远,透过昆仑去。

袅袅上青霄,结雯光、辉辉堪睹。

玉堂里面,参从大罗仙。

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公寻做作
作者: 王哲 〔元代〕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
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
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
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
清香远远,透过昆仑去。
袅袅上青霄,结雯光辉辉堪睹。
玉堂里面,参从大罗仙。
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寻求真理与修炼的过程。作者首先提到“公寻做作”,意指有人在不断探索和创造,试图找到乌兔,即真理或理想的象征。接着,诗中描绘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与交融,像是龙虎相争,又如药材入炉锻炼。最后,成就了美丽的金花,散发着清香,袅袅升入青天,仿佛与仙境相连,作者在此过程中感到喜悦,获得了长生,走在逍遥的路上。


注释

  • 公寻做作:指的是公正地寻求创作或真理。
  • 乌兔:象征着理想或真理,乌兔在古代文化中常有特别的寓意。
  • 龙虎:象征着力量与和谐,传统文化中常用以表现对立统一的哲学。
  • 红炉:比喻炼制真理或智慧的场所,象征着磨练与锻造。
  • 金花:象征着成功与美好成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常以道教文化为背景,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道教修炼和追求理想的描绘,表达了对逍遥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蓦山溪·公寻做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真理的追求。诗中“公寻做作”一开篇便引人入胜,展示了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接着,诗人通过“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描绘了天地间的和谐与力量的对比,表现了自然法则的统一与对立。这种对比不仅使诗句生动,也强化了寻求真理的艰辛与乐趣。

在“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中,诗人以炼药的过程比喻修炼与自我提高,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理想的艰难与必经之路。随后“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则展示了努力后收获的美好成果,象征着智慧的闪耀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从探索到炼制,再到最终的喜悦与逍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修炼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和道教元素的融入,诗人使这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艺术性的双重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公寻做作:强调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 认取乌兔:象征理想与真理的追求。
    • 上下要冲和:表现天地间的和谐与交融。
    • 更左右交加龙虎:展现力量与对立的统一。
    • 搬传大药:比喻修炼与学习的必要性。
    • 须是入红炉:强调磨练与锻造的重要性。
    • 成锻炼,变银霜:象征着智慧的获得与内心的转变。
    • 一朵金花聚:最终的成果与收获。
    • 清香远远:美好的事物影响深远。
    • 透过昆仑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 袅袅上青霄:象征升华与追求的过程。
    • 结雯光辉辉堪睹:美好成果的光芒。
    • 玉堂里面:象征理想的殿堂。
    • 参从大罗仙:追求更高的境界。
    • 自怡喜,得长春: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与成就感。
    • 正处逍遥路:最终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炼比作炼药,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乌兔:象征理想与真理,代表追求的目标。
  • 龙虎:象征力量与和谐,表现对立统一的哲学。
  • 红炉:象征磨练与锻造,代表修炼的过程。
  • 金花:象征成功与美好成果,代表追求的回报。
  • 昆仑: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公寻做作”指的是什么?

    • A. 无所事事
    • B. 不断探索与创造
    • C. 盲目跟从
    • D. 依赖他人
  2. “搬传大药”中的“药”象征着什么?

    • A. 食物
    • B. 理想与智慧
    • C. 生活的必需品
    • D. 财物
  3. 诗中提到的“金花”象征着什么?

    • A. 失败的希望
    • B. 成就与收获
    • C. 自然的美丽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事的思索,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古典诗词鉴赏》
  4. 《道教与中国文化》

这些参考书目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王哲及其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