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剑与傅岩叟
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白话文翻译:
这把三尺长的剑寒光闪烁,试着在灯下仔细观察它。
不如将它挂在空荡荡的书房里作琴伴,不必带着它去斩楼兰。
注释
字词注释:
- 镆邪:古代一种剑的名称,指剑刃。
- 三尺:形容剑的长度,一般指的是三尺长的剑。
- 照人寒:剑光照射在人身上显得寒冷,表示剑的锋利和寒光。
- 挑灯:点燃灯火,意指在灯下细致观察。
- 空斋:空荡荡的书房,象征清静和雅致的环境。
- 琴伴:指用琴来作伴,寓意文人的雅兴。
- 斩楼兰:楼兰是古代一个地方,指代征战和英雄豪杰的事迹。
典故解析:
- 楼兰: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因其富饶而闻名。诗中提到“斩楼兰”意指征战,表现出对光辉历史的缅怀与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歌,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词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抱负,其作品多描写壮丽的山河和激昂的情感。辛弃疾一生经历战乱,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关切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感受。辛弃疾身为词人,常常在英雄豪情与文人情怀之间徘徊。
诗歌鉴赏
《送剑与傅岩叟》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剑的思索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篇的“镆邪三尺照人寒”,不仅描绘了剑的锋利与寒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中的英雄气概与无奈。这把剑既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理想的象征,代表着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试与挑灯子细看”,诗人将剑与灯光结合,反映出他在静谧夜晚对生活的思索与对理想的追求。此处的“挑灯”意象,既有细致观察之意,也蕴含着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接着“且挂空斋作琴伴”,诗人转而把剑挂在书房,意指放下战争的负担,追求一种宁静的文人生活,这种对生活的选择反映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一句“未须携去斩楼兰”,则是对过去英雄事迹的反思,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与对文人境界的向往。整首诗在英雄情怀与文人气质之间游走,体现了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镆邪三尺照人寒:描绘剑的锋利,暗示英雄气概与战斗的意象。
- 试与挑灯子细看:诗人借灯光细看剑,象征对过往经历的深入思索。
- 且挂空斋作琴伴:转向内心的宁静,表达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 未须携去斩楼兰:对战争的厌倦,展现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剑与生活中的宁静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诗句平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剑象征着英雄理想,空斋则象征着文人的雅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呈现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怀念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深刻揭示了对历史与个人理想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镆邪:象征着战斗与勇气。
- 灯光:象征着思考与明晰的生活态度。
- 琴:象征着文人情怀与雅致生活。
- 楼兰: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镆邪”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剑
- C. 一种书法
-
“且挂空斋作琴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权力的追求
-
“未须携去斩楼兰”中“楼兰”指代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古代的一个国家
- C. 诗人的家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豪情壮志的渴望。
- 杜甫《登高》:反映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白:辛弃疾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而李白则常以豪放的情怀直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辛弃疾的细腻与李白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